清末恩貢生梅峰書院山長陳佩韋:一代名士一生清高
清末恩貢生陳佩韋曾任梅峰書院山長。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進貢嘛,很容易理解的)。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
神童棄考
有“神童”之稱的陳佩韋才思敏捷,過目成誦,入學僅一年,就精通作文、寫詩及撰聯。不到十六歲,就補為弟子員。然而,這位神童卻因為家境困難,十多歲還無法入學。偶然,其父親陳佑汀的一位朋友發現小佩韋聰明穎悟,這才資助他入塾。十八歲那年,陳佩韋辛辛苦苦步行到福州,打算參加鄉試,不料卻發現許多考生在賄賂監考官。于是,他在考前一天憤然離開,返回永春。
“愿立身行道,揚名后世。”回鄉的陳佩韋恰逢時任學使徐樹銘,徐為其才學所動,傾聽他談志向。
“你志向大而學識少,再讀十年書,此言方宜,今言為早。”徐樹銘贊賞其抱負,回到朝里,即把此事向考試院報告。后來,有學使再到福建,他特別交代:“福建永春門生、狂士陳佩韋,你要勉勵他寒窗苦讀十年,然后到京師見我。”陳佩韋大受感動,勵志攻讀,決心不負所望。他將故居命名“筆耕堂”,設塾收徒,既維持家計,又買大量經史書籍。經過十年,他精讀經史,長于詩文,希望仕途進取。
不料就在此時,年僅三歲的聰慧長子夢蘭夭折。陳佩韋悲痛欲絕,自此再不赴鄉試。直到光緒五年(1879年),他才得“恩進士”頭銜,為候選教諭,但他一生未曾當官,只是在家鄉供教職。
雖一介布衣,卻不因此而埋沒他熠熠生輝的才能。
詩書兩工
陳佩韋喜歡寫詩,有集《韻蘭詩選》。其風格近杜甫,且推崇明朝前七子何景明、李夢陽,贊同他們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反對虛浮的“臺閣體”,詩作常撫時感事,不滿弊政。他的好朋友鄭尚志工詩善飲,有古俠士風度。鄭尚志去世時,陳佩韋悲痛作挽聯:
開口便罵人,自負奇才空一世;
銜杯隨易簀,這回長醉到千秋。
時人評說:“非尚志不足以當此,非佩韋不足以作此。”
陳佩韋善書法,師歐陽詢、蘇軾。“行楷書用筆豐腴跌宕,骨力蒼勁健朗,有天然之趣。”鄭翹松版《永春縣志》如此評說。
他與時任永春州同吳佐熙往來最密,經常研討書法。時人登門求字如流。他去世后,遺墨更被視為至寶。他把自己的對聯和書法藝術結合起來,至今海內外猶津津樂道。他曾多次到過南洋,為旅居海外的華僑書寫商號招牌,廬舍對聯。至今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閩人聚居的地方,還留下不少墨跡。
如今在永春及鄰近各地還可見其所撰之楹聯,如城隍廟之“入廟祈求神降福,請君自己手摸心”、五里街鎮仰賢村山美林氏祖厝之“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南安詩山書院東軒之“欣看石室來多士,幸傍宮墻近圣人”。
“陳佩韋用潤筆收入修了書房‘寸草堂’(后改名‘春草堂’),可惜,1958年平整土地時被拆掉了。”與陳佩韋的后輩有師生緣的老文化工作者陳詩忠說。
相關閱讀
-
-
偶遇泉州,遭遇歷史: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組
西安是陸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到泉州相隔千萬里,會遇見怎樣的風景。更多
2016-03-02 22:06:50
-
-
南僑機工的抗戰歲月 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組圖)
1939年,中國沿海港口全都被日寇占領或封鎖,剛突擊修通的滇緬公路成為戰時國際援華物資進入中國的...更多
2015-08-14 10:23:12
-
-
泉州古城千年變遷錄 圖說不同時代下城市地標(組圖)
地標的變化,反映著城市的發展。我們行走在泉州的各個角落,試圖通過雙重曝光的攝影手法,將歷史和...更多
2015-08-04 09:10:39
-
-
抗戰風云中的永春:各界動員宣傳抗日救亡(組圖)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共產黨在永春重建地下組織,開展艱苦卓絕的...更多
2015-05-19 08:13:46
-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抗戰僑批珍品實物國內首展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昨日上午,“閩南僑批——重現華僑抗日歷史...更多
2015-04-19 17: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