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擬建海絲文化遺產展示中心 開展“海絲”活動

2014-07-03 08:25:22 來源: 東南早報

0瀏覽 評論0
查看原圖
  • 九日山祈風石刻眾多
  •  五里橋——天下無橋長此橋
  • 充滿異域風情的清凈寺
  • 船形的泉州海交館建筑

聲音:

泉州“海絲”遺存

具有典型代表性

□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自唐朝以來,泉州的海上貿易非常活躍,尤其是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的海上貿易達到鼎盛,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當時的刺桐港,是中國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貿易港口,它影響和輻射東亞、東南亞、南亞及非洲西岸沿線的100多個國家。

當時地方政府對整個海上交通貿易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比如在九日山留下眾多與“海絲”有關的祈風石刻,留下以泉州港古建筑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古跡,包括海港設施、外銷貿易產品生產基地和設施、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等三大類。這些文物古跡,基本可以代表中國“海絲”的遺產。

這些年來,泉州始終加強對“海絲”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包括宣傳推介、塑造“海絲”文化品牌。同時也一直加強與其他申報的城市的溝通和聯系,及時關注和跟蹤國家層面對“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最新動向,持續推動“海絲”的申報工作。

古橋古跡古建筑

印證“海絲”文化

□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員黃真真

泉州的古橋,就是“海絲”信息的重要載體,也是“海絲”的最好印證。每一條橋板都記錄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軌跡。泉州歷朝歷代都在修橋,不少修橋碑記里記載的出資者,就有商號的名字,而很多商號在當時從事遠洋貿易。

除了古橋,像東西塔、清凈寺、圣墓這樣的古代建筑藝術遺跡,也是泉州對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九日山有祈風石刻,東海有真武廟,兩個地方都是過去出海貿易的人祈風之地,商船每年出海貿易,也是泉州古代海上貿易興盛強有力的證明。

【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節點】

西漢

中國的船隊到達印度和斯里蘭卡,用中國的絲綢換取琉璃、珍珠等物品

設立市舶使,主管外貿和稅收等事項

廣州、泉州、杭州等地設立市舶司機構

約1275年

馬可·波羅隨父到達中國,在元朝留居17年后,1291年由泉州乘船啟程,四年后回到威尼斯

1405年到1433年

鄭和先后7次航海,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

[責任編輯:林春婷]

參與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