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合龍 石獅至臺商區只需8分鐘
相關閱讀:
海峽都市報閩南版7月1日訊 昨日上午9:00,隨著最后一桶混凝土澆筑凝固,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正式合龍。這意味著,長度全國第六、福建省第一的跨海交通基礎設施工程,主橋主體結構建成。(泉州灣跨海大橋將合龍 海上長龍多視角的近距離接觸組圖)
受益于新技術的運用,與計劃相比,主橋合龍整整提前了一個月。
泉州市交通委黨組書記、泉州灣跨海大橋公司總經理林晉煉說,泉州灣跨海大橋是經過國家批準立項建設的高速公路項目,也是今年來泉州的“一號工程”,全長26.7公里,其中跨海大橋長約12.45公里,概算總投資69.23億元;按照施工進度,預計主體工程年底前建成,明年上半年可實現全線通車。
建成后的泉州灣跨海大橋,使環城高速由“玦”成“環”,橋南的石獅到橋北的臺商投資區,將由30分鐘路程縮短至8分鐘。林晉煉告訴記者,12.45公里的大橋橫跨泉州灣南北,連接晉江、石獅、惠安、臺商投資區等泉州經濟最活躍、發展最快的環灣區域,串聯全球著名的服裝、鞋業、石雕、樹脂、陶瓷等產業基地,未來將推動各縣(市、區)、中心城市各組團向灣區聚集,加快泉州灣980平方公里經濟圈閉合和形成。
現場
“整座大橋終于連成一體了!”
——見證大橋建設歷程的項目經理唐啟
昨日上午8點,泉州灣碧波蕩漾,陽光明媚。
主橋是跨海大橋的關鍵所在,前來見證主橋合龍的車輛,也得以第一次上橋。施工方專門開了一條供車輛通行的車道,每個岔口處都有指示標牌。“這是第一次有非工程車上橋,務必保證安全。”項目經理唐啟早早來到現場,剛擦干了汗,額頭又沁出細密的汗珠。
9:00,機械臂吊起一桶混凝土,移到最后的濕接縫,澆筑,剛好沒過濕接縫,跟橋面持平。“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合龍了。”現場負責人洪亮的聲音響起,煙花炮仗響徹泉州灣。
“整座大橋終于連成一體啦!”從2011年9月就來到工地的唐啟很激動,他參與并見證了這座全省第一長的跨海大橋建設歷程,“一萬多米的大橋,就像一條巨龍,橫跨泉州灣,把晉江、石獅和臺商投資區、惠安連在一起。”
展望
“女兒嫁到惠安,以后看女兒更方便了”
——石獅蚶江的紀阿姨
石獅蚶江鎮錦江村,村口不遠處就是泉州灣跨海大橋蚶江互通口。村里海邊小亭下,一群大叔正面對著在建的大橋納涼。
今年60出頭的紀大叔說,他們這輩人都以討海為生。一二十年前,村里從蚶江到泉州第七碼頭的渡船還在運營時,“到市區做小生意的、去玩的,都會來坐船”,有人想去惠安,渡船也會去。不過,渡船行駛要看潮汐,加上后來交通改善路好走了,渡船慢慢地就不走了。
紀大叔有自己的漁船,他說,“現在還是會開著船去討海,偶爾還會開到對岸臺商區去玩”,如果以后大橋通車了,那可能就會走大橋,更加快捷。
同村50多歲的紀阿姨說,二三十年前,去趟惠安要走公路繞一大圈,后來,晉江大橋通車,路程節約到一個小時左右。因為女兒嫁到惠安,紀阿姨盼望著大橋早日通車,她說,“村口的大橋要是通了,看女兒更方便,也更快了。”
“企業通過廈門出口,能節約時間和成本”
——臺商區瑯山村村委會衷書記
橋的對岸,臺商區東園鎮瑯山村,另一個互通口就在這。村邊南北主干道正在建設,以后通到互通口,再上跨海大橋,去石獅就方便多了。
郭先生是瑯山村人,他的皮革生意主要銷往惠安、泉州市區和漳州。郭先生說,最近在考慮發展石獅的業務,而離店不遠的泉州灣跨海大橋,則為他的想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后跑業務、送貨都會更方便。”
瑯山村村委會衷書記一邊指著互通口位置,一邊說,“等到跨海大橋建成后,從南北主干道上橋去廈門,可以節約20多公里。”村里不少做皮革、制鞋生意的,目前成規模的外貿型企業有11家,它們大多通過廈門的港口出口。以前都走池店上高速,以后,可以經跨海大橋再走晉石高速,再轉福廈高速,不僅路好走、節約時間,成本也能減少。
數據 100公里/小時
“跨海大橋為泉州高速公路建設管理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林晉煉介紹,全線采用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蚶江至秀涂段為雙向8車道,棧橋為雙向6車道,全線設計速度為100公里/小時,共設置了蚶江、秀涂、張坂3處落地互通,和塔埔1處樞紐互通。
唐啟還介紹,大橋雙向分離,兩側各走一道,互不干擾。
提前1月合龍
“跟計劃相比,主橋提前一個月合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采用了新技術。”唐啟告訴記者,在主梁的結構型式上,采用國內首創的干拼組合梁,簡單來說,就是取消高空現澆作業,采用預制梁,吊起預制梁拼接。這樣一來,每個節段至少縮短3~4天工期。
此外,鋼結構全部作防腐涂層,每平方米成本投入80多元;在海上互通50m跨徑主線橋,采用變截面大噸位移動模架施工,最大寬度為31.6m、一次澆筑混凝土1616m3,澆筑重量達4200噸,國內少有。
承重1800噸
大橋中間有兩座索塔,一根根的鋼索,連接塔身和橋身,宛如琴弦。
大橋共有252跨,其中主橋5跨,最大的主跨達400米。懸空的橋身,很大一部分重量靠斜拉索拉住。
這些斜拉索共288根,大小不一,“單根重量最大15.4噸,最大承重量1800噸”,由100~300條直徑7毫米的鋼絲組成,“每一條鋼筋,最大承重力能達6噸!”項目設計負責人宋暉介紹。
另外,索塔的承臺防撞鋼套箱平面約4.3個籃球場大,重達1000噸,宛如定海神針。(記者 徐錫思 陳斯紅 田米 見習記者 陳紫玄 蘇桐軒 林素晶 通訊員 莊愛萍 林泳坤 文/圖)
相關閱讀
- (2014-05-22)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次邊跨合龍 預計明年通車
- (2014-05-24)泉州灣跨海大橋7月合龍 盤活980平方公里資源
- (2014-06-27)泉州灣跨海大橋差最后7米將合龍 禁止船舶駛入
- (2014-06-30)福建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合龍(高清圖)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