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90后大學生遺體整容師自信稱“要做點東西來”

2014-04-02 17:23:52 來源: 東南網

7名“90后”大學生當殯儀館里的遺體整容師

大學生遺體整容師工作現場

打粉底、畫眉毛、抹腮紅、涂唇膏,打粉底、畫眉毛、抹腮紅、涂唇膏,一次,兩次,三次……愛美的人對這個化妝程序并不陌生,同樣,對這個程序不陌生的還有遺體整容師,每當接運員送來逝者,他們都會戴上口罩和手套,開始專業地為逝者打扮一番,不為別的,就為逝者能體面地走好最后一段路。

這是一份常人都不愿意從事的職業,但在去年,7名來自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畢業的“90后”大學生,不遠千里來到了寧德,加入了寧德市無界民政服務有限公司(蕉城區殯儀館),成為了寧德市首批引進的“殯葬工”,這群特殊的“90后”目前在火化、遺體化妝、引導、防腐處理等殯儀一線崗位工作。

“女人的禁區”已是過去式

“當時填志愿的時候,對這個專業挺感興趣的”,說這話的人叫楊金茂,來自四川,大家都叫她小楊,是7名大學生里唯一的一名女生,剛到殯儀館的時候,她除了要做好尸體的美容工作,還兼顧殯儀服務和管理骨灰盒等工作,現在她負責殯儀和告別廳的布置工作。

由于職業的特殊性,從事殯儀館工作的大多是男性,幾乎看不到女性的身影,故而人們稱此職業為“女人的禁區”,但是隨著近幾年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不少女性也加入到了這個行業當中突破了所謂的職業禁區,開始從事這個神秘而又晦氣的工作,而年輕的小楊就是其中的一位。

談起最初的實踐,小楊淡然地回憶道,有位吃了安眠藥的患者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下受傷致死,在法醫解剖尸體后,她要將尸體的頭骨進行復位、修補、填充和縫合。“剛開始也是會害怕,后來就習慣了”,這位四川妹子說道,“當時法醫還拿著解剖的一塊肉問我們要不要吃,就因為這個我一個星期都沒敢吃肉”。

“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來磨合。接受,需要一個過程。”小楊說。

“長期接觸也有負面情緒”

“我發現這邊有些人的親人去世很久,家屬來祭拜時心情都很沉重,我長期接觸后,多少有些影響,負面情緒也有了。”重慶小伙劉光乾告訴記者,遇到不講理的家屬時,他也很無奈,但他得學會入鄉隨俗,“有些東西是沒有標準的,但是他們一定要你按照他們的標準去做,這跟這邊的民風有關系。”小劉說。

小劉告訴記者,當年在媽媽的支持下,走上了這條路,最先在公墓工作,負責室內墓地、塔墓燈光的檢查,“下班了就去檢查,剛開始很害怕,因為就一個人,后來就不怕了。”

“在重慶,以前大家都燒紙錢祭拜,這幾年提倡綠色祭掃,用鮮花,但是這邊還有人燒紙,這會破壞環境,有時候出現扎堆火化、集中放鞭炮的情況,會造成一些安全問題。”說到當地人的祭掃問題,小劉則有些激動,“但我同意小楊說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

“進入了就要做點東西來”

“他是我們的大哥,我們的‘法人’代表。”小劉一轉此前的抑郁,風趣地向記者介紹,坐在他身旁的男生叫雷朝龍,也是楊金茂的同班同學。

“在偶然的情況下念了這專業,家里也支持和鼓勵,時代在發展,需要這方面的人。”雷朝龍說,“剛開始心里也會抵觸,后來慢慢習慣了。”

“不管怎么說,我們學習了這個現代的殯葬禮儀,現在又有了這個平臺,我覺得進入這個平臺了就要做點東西出來,不說大,在這個行業里,為殯葬也算是作出了一些(貢獻)。”雷朝龍頗有自信地說,“我是福鼎人,我知道閩東這邊的殯葬還是很落后的,傳統習俗和思想還在,現在我們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就是更人性化點,一個電話就可以解決,當然這需要家屬的自愿和配合,才能把事辦好。”

正當大伙聊得起勁時,雷朝龍他們接到了為新到遺體整容的工作消息,他們二話不說又換上了工作服,因為在面對逝者時,他們要讓自己是莊重而肅穆的。

在告別廳,雷朝龍輕輕地關上了門,打開了工具箱,再次,打粉底、畫眉毛、抹腮紅、涂唇膏……

記者 黃曉佳

原標題:寧德殯儀館里有7名90后大學生遺體整容師

標簽: 90后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