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養路工林富峰:敬業,更精業

2018-11-07 08:52:36 來源: 泉州企業家雜志

0瀏覽 評論0

泉州養路工林富峰:敬業,更精業

南安金淘公路站養路工林富峰

(文/本刊記者 謝玉燕)50歲,有人想著退休,有人越發努力工作;有人想著創業當老板,而有人卻選擇轉行到公路一線當養路工。南安金淘公路站的林富峰屬于后者。

年近半百的他為了挑戰自己,選擇從廚師轉行當養路工。但無論拿勺子,還是握掃把,林富峰總是干一行愛一行。他憑著自己的熱情和執著,從敬業愛業到精業樂業,短短6年,便一鳴驚人成為“金牌工人”獲得者。

個頭不高,臉龐憨厚,皮膚黝黑,有一雙粗糙的大手,穿著一身樸素的衣著,開口說話卻總帶著笑意,這是記者對他的第一印象。隨著采訪的深入,從他身上,記者看到一張認真工作的臉,一雙勤勞樸實的手,一顆年輕不老的心。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成就,但他在工作上力求上進,無怨無悔。年過半百,依然在酷暑中堅持,在寒冬中堅守,在一天又一天壯麗的公路養護事業中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十八入伍,悟業勤業

從小,林富峰便有個當兵夢。“穿上綠軍裝,扛上沖鋒槍,保家衛國增榮光。”林富峰自豪地說。

1981年,年滿十八周歲的他應征入伍。可誰曾想,命運跟林富峰開了個玩笑,“原本想當個扛槍的兵,卻被分配到炊事班,拿起勺子。”夢想遭遇現實,林富峰的心理落差很大,情緒上的失落讓他在工作上提不起勁。加上初來乍到,因為不熟練經常手忙腳亂,切菜切到手、蒸飯燙到手、炒菜濺到油,這讓他備感委屈。這一切,管理員老林看在眼里。于是他找到林富峰,嚴肅地對他說:無論在什么地方,生活可以有脾氣,但工作卻不能有情緒。命運的安排誰都改變不了,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不要對不起身上的那身軍裝。

老林的話深深地觸動了他,林富峰開始反思自己。此時,他突然發現,雖然炊事班又臟又亂,又苦又累,還不出成績,但在這里,沒有一個炊事員抱怨。相反,他們每天晚睡早起,天天面對油煙的熏烤,卻沒有怨言、沒有退卻,始終飽含著一名戰士該有的頑強和剛毅。

深受感動的同時,林富峰更受鼓舞。他開始調整心態,跟著班里的老兵一塊洗菜、切菜、炒菜、打掃衛生。慢慢地,他找到做菜的樂趣,“一刀順其理,一勺出其味,烹得一菜,各種食料忽在盤中涅槃,成菜似鮮活生靈,令人驚喜。”林富峰形容說。

一開始,林富峰并不懂做菜。菜蔬瓜果,河鮮禽獸,一丟鍋內即開炒。為了提高自己的廚藝,他虛心地向老兵求教,并且認真研讀烹飪的專業書籍。白天時間少就晚上打手電加班看;周末大家休息,打牌、看電視,他卻在一旁研究菜譜和葷素搭配營養學。學完了書本上的理論就去實踐嘗試,經過不懈地努力和不斷地摸索總結,他的廚藝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煎炒烹炸、燜溜熬燉,他都不在話下,全連官兵對伙食質量也更加滿意了。看著全連官兵滿意的笑容,林富峰的內心感到無比的滿足。從那一刻起,他下定決心,要做一名優秀的炊事兵。

皇天不負有心人,1987年,全國烹飪比賽中,他取得兩個第一、一個第三、一個第四的好成績,不僅如此,他個人還被記一次二等功。更讓他自豪地是,他所做的飯菜,不僅深受官兵們的喜愛,更是得到部隊領導的肯定。

把鍋碗瓢盆的煩瑣演繹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把“三尺灶臺”當作履行使命的主戰場,他用火熱青春和辛勤汗水烹飪出屬于自己的味道。即便是1995年退伍后,進入公路系統,林富峰依舊手持鍋碗瓢盆,在三尺灶臺前發光發熱。

半百轉行,敬業愛業

2012年命運再次跟林富峰開了個玩笑。當年,泉州公路系統機構改革,年近50的林富峰再次面臨事業的抉擇:到機關做后勤人員,或者到公路站當養路工。很多人都認為他會選擇前者,然而,他出人意料地選擇去公路站,“我想挑戰下自己。”林富峰言簡意賅。

于是,林富峰放下了勺子,來到南安碼頭公路站,拿起了掃把。

公路養護工作在戶外作業,可謂苦、臟、累、險。風吹雨淋日曬不說,公路清障、保潔、除草、滅蟲害、休整路肩……一年四季周而復始,重復枯燥。警示牌、搬石塊、移樹木、轉運土方石……遇到天災險情,別人往家跑,他們卻要往外跑。

每一項工作都那么枯燥,每一項工作他卻都認真完成,只為營造一種舒適的、良好的行車氛圍。“從表面看,養路好像是件人人都能干的粗糙活兒,只要不怕苦,不怕累,肯下力氣就行。可實際一接觸,卻發現不那么簡單,不同的季節,路面會出現不同的病害;即使同一病害,外表雖一模一樣,但其形成原因卻是截然不同。”林富峰對記者說。

面對如此艱苦的工作環境,他的工作熱情從未因年齡的增長而磨滅,總是任勞任怨地工作著。特別是七八月,清灌縫施工現場的溫度可以達到50°C,就算人站在那里,不到5分鐘便已經汗流浹背,讓人感覺喘不過氣,何況是堅持作業的養路工。為了防止燙傷,他們還得穿上長袖子的衣服,帶上手套,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可是,林富峰并沒有因為自己是新手又年齡大就要求“被照顧”,總是爭著干。

“我們分局工作群,他是最積極的那個。”南安公路分局的李清枝告訴記者,每次上路巡查,細心的林富峰總是會將各種路況及時匯報給分局或班站。

在林富峰看來,養路工是公路的美容師,為公路撫平皺紋、抹去斑點、填平溝壑;養路工還是保健師,為道路診斷隱患,排除險況。談到對于這樣一份工作“愛”的動力,林富峰坦言,那是因為這份工作能夠保障群眾通行。

因戶外作業危險且累,林富峰的家人一再勸他改行,但他總是憨笑說:“不改了,不改了,干一行愛一行。養護工雖然辛苦,但是每天看著自己養護的道路,心理踏實且有成就感。”

有人曾說,所謂差距,就是別人的工作是享受,你的工作是忍受。對于林富峰而言,養護工作就是一種享受。路迢迢,情依依,與公路為伴,與灰沙為伍,與風雨相隨,他也在工作中默默地收獲著心中的“暢安舒美”。

一戰成名,精業樂業

7月2日,來自南安公路分局下屬公路站的9支隊伍共36名選手,以公路水泥砼路面清灌縫為比賽內容,爭評南安首位“金牌工人”。

比賽現場,林富峰熟練地使用清縫機對道路上老化破損的伸縮縫進行重新切割,清理后用背襯條填縫,最后用灌縫機將填縫料均勻填滿伸縮縫。

幾個小時后比賽結束,當成績公布,林富峰成為黑馬,獲得第一名。此時,現場很多人都面面相覷,不知其為何許人也。然而,對于他所的在金淘公路站的同事而言,雖然意外,卻也在情理之中。“他做事很認真,每次灌縫,多一點、少一點,他都非常計較。”同事們如此評價。林富峰則說,新時代工人,就是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

工作標準一絲不差,生活熱情一絲不減。他常說,你用什么態度對待生活,生活就會用什么態度回報你。豐富多彩的活動和興趣喜好,能夠保持身心健康,生活得更充實。

寫詩,是林富峰眾多興趣中的一個。“晴空萬里艷驕陽,烈日炎炎無陰涼。橘黃似道風景線,路上補油灌縫忙。不怕辛勞汗水透,只為暢安舒美行。”這是林富峰在公路作業后有感而發的一首詩。

他善于關注和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喜歡用詩歌記錄他們的喜怒哀樂。雖然是干粗重體力活的養路工,但他能用細膩的筆觸、跳躍的文字寫自己析出鹽化帶著汗酸味的工作服,寫自己沾滿油污的結著大而厚的繭子的粗糙雙手,這不僅需要舉重若輕的才華,更需要直面生活的勇氣。“盡管他的詩沒有在什么大刊物上發表,但都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是一種對生活的抒發,更讓人感動。”南安公路分局阮昭群這樣評價他。

因為寫詩,林富峰收獲了更多的祝福和稱贊,而他的收獲遠不止這些。他說,寫詩是一個手腦并用的工作,既要關注社會動態,又要了解世界,還要琢磨用什么詞語來表達。一首詩寫得好不好,得反復斟酌修改,既要動手又要動腦。有時候寫好了,拿給別人鑒賞,請他們提提意見,這樣切磋交流,既能提高水平,也能以詩會友。特別是經過多次打磨,一首詩終于寫好,心情也會很開朗,很有成就感,日子也就過得充實了。

除此之外,林富峰學電腦、下象棋、看世界杯……“他總是充滿激情,無論對工作還是生活,就像個干勁十足的年輕人。”同事如此評價他。

[責任編輯:陳玉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