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瑜香:絲路香料貿易的新時代內涵
張凱銘
(文/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養生香制作技藝”項目傳承人、福建省沉瑜香香文化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凱銘)古絲綢之路曾經是“流淌著牛奶與蜂蜜的地方”,當然,也有香料。
偏居東南的泉州,在“陸上絲綢之路”掩埋于黃沙之后,憑借“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香料進口的重要口岸。1974年7月,泉州后渚港打撈出的宋代古沉船上,出土各種香料2000多公斤。
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振奮人心,如何讓絲路的香料貿易再現當年繁華,并煥發新的生機?作為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養生香”制作技藝的傳承人深感身上的重任與使命。在與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國際香文化產業促進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多位成員一番緊鑼密鼓地商議之后,將東南亞作為傳統香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傳播的第一站,并隨即啟程考察。
四雅有香 分享和香文化瑰麗
四雅者,焚香、點茶、插花、掛畫,古之文人雅士好之。焚香以“香”嗅美、點茗以”味”覺美、插花賞“色”之美、掛畫觀“境”之美。
泉州古刺桐港曾是與亞歷山大港齊名的“東方第一大港”,其香料貿易幾乎為蒲壽庚為首的蒲氏家族所壟斷,元末明初,蒲氏家族衰落。清順治年間,避居永春達埔漢口的蒲氏后人以制香技藝為生,發展至今,達埔已有“中國香都”的美譽,同時,這也容易讓人認為香為舶來品。
事實上,《尚書舜典》中記載,大舜受禪讓以后,在泰山上舉行焚香祭拜,這可能是焚香的最早形式,距今已有4000多年。
在德國古龍香水的香水博物館,博物館的第一個牌子大屏幕下面寫著:在兩千多年前,古老的中國和古代的埃及已經學會了用美好的香氣點綴人們的生活。這表明了香文化的起源和追溯。
從香的使用形態來看分為養禮、養心、養生三種:首先是養禮,即原始的敬天與祭祖,周秦漢晉以來香文化用于禮政、禮樂等;而隋唐之后,“三教傳天音,把香助冥想”,用香更為細化,常見于茶席、琴桌、文房等,宋代時期香的怡情養心作用尤甚;最后是使用最為廣泛的居家香文化,用于驅蚊蟲、避瘟疫、薰衣被等,經過與中醫的結合,具有祛病養生的功效。
中國傳統香在春秋時期就已形成了與中醫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在漢代時,傳統香理、法、方、藥更為完備成熟。
始于1910年,以香療之法行醫濟世的“博山堂”第三代傳人蔡涵箐根據東晉王嘉《拾遺記》:“黃帝列珪玉于蘭蒲席上,燃沉榆香,舂雜寶為屑,以沈榆和之若泥,以分尊卑華戎之”的典故,為新“博山堂”取名“沉瑜香”。通過不斷地挖掘、恢復香養古驗方,結合現代技術,不斷恢復和開發創新傳統養生香品的應用形態。現今,“沉瑜香”成為以中國傳統香文化為根基,以養生香為主線的百年老字號品牌。
傳統香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有著近3000年的文化積淀,沉瑜香企業意圖以“養生香”為載體,讓“一帶一路”的國家和人民接觸和認識中國傳統香文化。
香藥同源 共享中醫養生理念
春秋戰國時,祭祀用香主要體現為燃香蒿、燔燒柴木、燒燎祭品及供香酒、供谷物等祭法。在生活用香方面,品類豐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香身、薰香、辟穢、祛蟲、醫療養生等許多領域,并有熏燒、佩帶、熏浴、飲服等多種用法。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湯等做法已非常普遍,薰香風氣(生活用香)也在一定范圍內流行開來。
《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凡邪惡之氣,必從口鼻入。口鼻為陽明之竅,陽明虛,則惡氣易入。得芬芳清陽之氣,則惡氣除而脾胃安矣。”依此,古代先人依君臣、佐輔之理將香藥配成各種方劑、各色香品,以養生保健、怡養身心。
神農嘗百草、遍識百草香以來,香藥同源就一路支撐了香的“養生”功能。香材本身性味歸經的特點,能讓人的身體產生生理上的反應,達到理療治病、除煩解郁的功效。特別是漢代和合香出現以來,香料不僅可以通過“養性”作用于人的身心,還可以直接入藥治病。文人雅士好香,就是喜歡香品能促進人“清凈身心、塵里偷閑”,這其實與天然香料所特有提神醒腦、辟濁爽神、降氣散寒等藥用作用有一定的關聯。
和香不是簡單的香藥的“混合”,更重要的是藥性“和”,有些香藥協同可以增強原有的功效,有些香藥可以抑制另外一些香藥的偏性。和香的過程遵循古法,擇時擇地擇人,達到“無不參三才而運之”的要求,才能做出“致中和”的香品,以達用香之人陰陽合、氣血和、臟腑和之效,因此,中國傳統香被稱為和香。
和香理論雖與中醫理論一脈相承,但目前人類已知且使用的中藥有6000多種,而制香常用的香藥有300多種,加之藥與藥的和合變換呈平方次,香藥和合僅為中醫理論的冰山一角。然而就是寄希望于“這一角”,開啟外域認識中醫文化的大門,也讓中醫這一中國特有的文明璀璨成果為更多的國家共享。更寄希望于“這一角”,能構建絲路沿線各國友好往來的橋梁。
跨境聯合 共迎“一帶一路”建設機遇
如同和香,千年以來,中國人所秉持的“和”的理念,從未更改。“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國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國際香文化產業促進會東南亞考察團在與中國駐泰大使的交流中,深刻感受到“一帶一路”建設對于泰國發展的帶動,在馬來西亞,考察團就中國傳統香文化的傳播與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達成初步意見。
在這次考察結束的3個月后,又受一帶一路創業家聯合會的邀請,前往印尼巴厘島就中國傳統香文化的發展進行了初步的會談,而后向一帶一路創業聯合會的成員贈送了創意香品。
在巴厘省考察時,注意到家家戶戶都有日常焚香的習俗,即便是在路邊,也不時看到一些小盒子,里面放著香和貢品。這說明目前對于巴厘島而言,香的祭祀意義遠大于養生,而作為一個國際旅游島,養生香和中醫理療勢必能在這里大行其道。
沉瑜香融古通今,推陳出新,以中國千年香療文化為基礎,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憑借養生香這一載體,希望能實現對中國傳統藥香文化的弘揚,將中國傳統香文化及中醫文化推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全世界。
“求知去吧,哪怕遠在中國!”先知穆罕默德的一句話,使得當時的穆斯林遠渡重洋來中國傳教、求知和經商,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時代,而穆罕默德不可能想到的是,今天的中國,帶著五千年的文明和“和”的理念,走向了“一帶一路”,即使不遠赴中國,也能接觸和學習到中國的璀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