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語》第二輯——《百萬人撐起新泉州》
2018-12-21 16:34:30 來源: 摘自《心語》
0瀏覽 評論0條
百萬人撐起新泉州
作者:黃敬
泉州這幾年有個很獨特的經濟現象:經濟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訝, 即使是在銀根緊縮的情況下,也沒有出現峰谷現象。這是為什么?
上至市里領導,下至鄉鎮干部,回答幾乎一致:我們發動的是一場經濟領域里的“人民戰爭”。用泉州市委領導的話說:“有事大家干,有錢大家賺”。
沒有資金,發展便成無源之水。資金短缺始終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矛盾。泉州的決策者沒有把眼光只盯著國家,而是面向全市老百姓。這里游資不少。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傳統的港口商貿造就的經商意識積淀于泉州人的個性之中。在當地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如果一個泉州人手里擁有 1000 元錢,他就敢借貸 1 萬元去開拓,去發展。
錢散在個人手中不算多,一旦集中起來,便是一筆巨大的資金。泉州市的決策者始終著眼于如何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調動和保護群眾的積極性,并提出:自力更生,由 600 萬泉州人共建新泉州。
通過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資本運作方式,把國家的、集體的、個人的甚至海外的各種各樣固定的、流動的、閑散的資產調動起來,從而變政府搞建設為全民齊參與。由此構成了泉州經濟的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顯著特色。
曾經引起廣泛議論的“中僑集團”便是資本運作的一次有益探索。由于債臺高筑,虧損連年,泉州市屬 37家國有工業企業一度成了政府的一大包袱。1992年 8月,這 37家企業“一攬子”與外商合資,組建了中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營運 2年多,實現利稅 7485萬元,比合資前增長 115%。國有資產通過此舉開始盤活增值。
晉江一家國有糖廠因虧損過多而倒閉,其設備賣給外地企業,土地使用權拍賣給當地鄉鎮企業,政府收回了投資,還清了貸款,而由這一家制糖廠“變”成的 7家紡織、鞋業、電鍍等企業,1年向政府繳納稅金千萬元。在老糖廠廠區里新生的風竹針織漂染公司規模最大,其投資來源既有國家技術入股、集體參股,也有個人和外商股份。僅僅兩三年,這家企業的固定資產就達近億元。
惠安有 15 萬人在外地從事建筑業,縣里想方設法鼓勵這些建筑專業戶投資家鄉辦企業,僅此一項,就引來資金 2 億多元。
在南安,5位早先從事塑料加工、供銷買賣的小業主,合資 2000多萬元,加上部分銀行貸款,辦起了一家月產 400噸的鋁合金材料廠,今年產值可達 7000萬元。表面看,這 5 位投資者資金雄厚,其實不然,他們只是“股頭”,其身后還有好幾十人的集資參股。
南安閩盛石材公司由市電力公司下屬的水泥制品廠以閑置的 11 畝土地和 800平方米廠房參股,與一家鄉鎮企業合辦而成。對于鄉鎮企業來說,解決了地皮和廠房問題;對于電力公司來說,閑置的資源“生”了財,每年還能分紅 20多萬元。類似的例子,在泉州各地比比皆是,顯示了泉州社會資產流動、運作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正是這種集資聯戶的股份合作制,使得成千上萬的普通百姓成了當然的企業主體,變消費資金為生產資金,使消費者成為投資者。
全民參與經濟的能量到底有多大?數字雖枯燥,卻最具說服力——
從職工流向看,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非國有企業從業人員達 94.96%,構成了吸納社會就業的主渠道;
從社會財富積累看,鄉鎮企業、三資企業已形成上百億元的年出口能力,全市 495億元的工農業總產值中,鄉鎮企業占 80%以上;21.28億元的財政收入中,13億元來自鄉鎮企業。
而另一個意味深長的數字是:銀行對鄉鎮企業的貸款不超過 2%。
物理學上有條定律:同樣的壓力下,受力面越小,則壓強越大;受力面越大,則壓強越小。正是全民參與經濟,使泉州的經濟運行具有較強的抗波動能力。當地計劃部門的同志介紹說,市場波動、資金短缺,對泉州的企業最多影響 3 個月,其后又是活躍興旺。
近幾年,泉州市的政府部門不再直接投資辦廠,同時開始了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據市里領導介紹,泉州市政府主要抓幾件大事:一是產業引導,尤其是目前必須突出發展高科技產業;二是保證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三是大力改善基礎設施;第四,就是為企業唱戲搭臺,幫助他們開拓更大的市場。晉江市委書記施永康則風趣地稱他們是“放風箏”式的經濟管理:企業經營完全自主,飛得越高越好,政府則通過抓基礎設施和服務引導這根“線”,控制“風箏”。
正是這種服務、引導式的政府行為,重塑了政府與企業間的新型關系。政府不再為企業具體經營而操心,企業則在政府搭建的大舞臺上各顯神通, 逐步理解政府調控,順應政府引導,并形成一種共識:取之社會,回報社會。在今年全市基礎設施投入約 60億元人民幣中,相當一部分是靠社會集
資和海外捐資。計劃投資 2.5億元的晉江機場,僅海內外捐款就達 1億元;近期將要建成的泉州刺桐大橋,由企業集團與市政府合資興建;建立殘疾人基金會和康復中心,政府召集各路企業家開會動員,1小時就募集數百萬元;有關部門計劃幫助新疆少數民族地區解決飲水問題,泉州的一批企業家聞訊后紛紛捐款,沒幾天便籌集了建 100口坎兒井的百萬元資金。
群眾的力量永遠是最偉大的,作為政府,最重要的是如何激發這種力量。泉州發展到今天,離不開 600萬泉州人的自力更生;而泉州的明天, 更要緊緊依靠這一力量。
1995 年 11 月 22 日
相關閱讀
-
-
《心語》第一輯——《百萬人撐起新泉州》序
在新中國成立 50 周年的前夕,黃敬同志的力作《百萬人撐起新泉州》出版了,這確是一件十分值得慶...更多
2018-12-19 1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