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737萬畝糧食作物耕作正當時 精準發力確保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2022-04-13 11:16:58 來源: 遼寧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當前,正值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也是各級黨委、政府切實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統籌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時期。
作為我省的農業大市,鐵嶺市統籌兼顧抓好春耕生產,將省委“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穩中有升”的要求細化實化為一項項具體工作。在春耕備耕中,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推進黑土地保護耕作項目,推進深耕深翻和秸稈還田等耕作模式,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737萬畝糧食作物 耕作正當時
4月7日,在鐵嶺市昌圖縣老城鎮勝利村的大田里,昌圖縣陽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正式開犁。
5臺拖拉機牽引著免耕播種機轟鳴而過,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的工序。碎秸稈被翻滾上來的黑土覆蓋,土黃色的耕地成片成片地變成黑色。
這個看起來很平常的春耕場景,細節里卻隱藏著鐵嶺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
免耕播種是指在不翻地、不清理地表碎秸稈的情況下,直接進行播種的保護性耕作模式,既能通過秸稈還田增加黑土地的有機質,又能以免翻不起壟的方式增強土壤保墑抗旱能力。
昌圖縣位于我省最北部,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有十年九春旱的氣候特點。經過多年的嘗試,昌圖縣的種糧大戶總結出以適時早播對抗春旱的春耕經驗,并在全縣進行推廣。具體做法就是運用免耕播種技術適時進行早播,將玉米種子播種在土壤返漿期,利用返漿期的水分保障玉米順利出苗。
對于免耕播種技術,昌圖縣陽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忠華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保護性耕作,相當于給土壤做個微創手術,開一個小口子把種子投放進去,就迅速把土壤合上。這樣,在土壤失墑較快的春季就能做到不跑墑、出苗齊”。
今年春天,鐵嶺的氣象條件非常適宜糧食生產。氣溫總體較高,在3月至5月發生春旱的可能性較小,出現倒春寒的可能性也不大。農田耕層土壤相對濕度比去年同期提高5個百分點,土壤墑情為近十年同期最佳。
氣溫高、底墑足,搶種早播正當時。清明節過后,在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的帶動下,鐵嶺市迅速掀起了春耕的熱潮。
為做好搶墑早播的服務工作,鐵嶺市在堅持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提前組織、提前動手,圍繞種子、化肥等農資供應,大型農機具的維修養護等春耕生產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做了扎實細致的準備工作。
為確保農資外運暢通,下擺到戶無堵點,農業、工信、交通運輸等部門靠前服務,提前了解運輸企業和經營企業的需求,共協助辦理省市兩級通行證2000余張。全市檢修農機具約1.8萬臺(套),其中大中型農機5691臺,完全可以滿足春耕生產需求。
“不種五月田,不插六月秧。”鐵嶺農業搶抓農時適時早播,不僅出現在集中連片的大田里,還出現在遼河流域的水稻主產區。
4月8日,在鐵嶺縣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萬鑫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工廠化育苗基地里,近百名村民正在緊張地忙碌著。據介紹,今年合作社流轉水田超過1萬畝。
目前,合作社正抓住氣溫適宜的有利時機,集中推進育苗工作,預計10天時間就能完成96棟大棚的工廠化育苗,一個月后將陸續開始插秧。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光景看春耕。
今年,鐵嶺市已經定下了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37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39.6萬公斤以上的工作目標。為確保開好頭、起好步,鐵嶺市農業農村局成立了7個檢查指導組,駐扎在農業生產一線,近距離了解生產需求,精準進行指導服務,督導護航春耕備耕。
4月9日,鐵嶺市就統籌兼顧抓好春耕生產進行了再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門要有力有序開展春耕備耕,密切監測農資供給動態,及早做好農資調運,加強天氣監測預警,合理調劑調配作業機具,組織專家做好技術指導,引導農民搶墑早播。
精準發力確保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從4月8日的測墑結果看,目前我縣大部墑情適宜。耕作層平均土壤相對濕度為79%,其中5厘米土壤相對濕度為61%,10厘米土壤相對濕度為89%,20厘米土壤相對濕度為87%。”4月9日,昌圖縣氣象局制作的春播專題氣象信息2022年第三期,通過微信開始在當地農民之間轉發。
從看天種地,到看數據種地,鐵嶺農民增產增收的手段越來越多,底氣越來越足。
昌圖縣豐滿源農業聯合社今年流轉土地2000畝,較上年有明顯增加。被問及原因,聯合社理事長吳艷良坦言,在全鎮集中連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后,每一塊耕地都是“旱能澆、澇能排”的穩產田、高產田,而且便于機械化作業。
鐵嶺縣蔡牛鎮張莊玉米新品種推廣專業合作社,今年流轉了2.2萬畝土地。2.2萬畝有多大?換算成標準足球場差不多得有2000個,按每天1000畝的速度播種也需要22天的時間才能種完,但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不愁忙不過來。
給他底氣的是各種先進的機械設備,其中包括北斗導航定位的無人駕駛系統。
趙玉國說,以前種地都是讓有經驗的駕駛員播種,但面積太大,作業時難免會出現接茬不精準、種孔不對位、播行存在誤差等問題。去年引進了北斗導航定位的無人駕駛系統后,這種顧慮再也沒有了。駕駛室內安裝了無人駕駛系統后,拖拉機完全按照電腦程序設定好的線路行駛,幾乎沒有誤差。
全國人大代表吳艷良敢種,全國十佳農民趙玉國敢包,底氣來源于自身出色的生產經營能力,也來源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機購置補貼等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的政策。
去冬今春,鐵嶺市主動對標“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穩中有升”的工作要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強化科技對糧食生產的支撐能力。
在耕地保護上,嚴守紅線保糧田,確保耕地主要用于糧油菜和飼草料等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全部用來種糧食。
在耕地質量建設上,持續推進三項重點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80萬畝以上,實施高效節水灌溉3.8萬畝;組織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70萬畝;以不翻耕土地,地表有秸稈或根茬覆蓋為基本特征,實施保護性耕作188萬畝。
在提升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建設上,鐵嶺市全力推進與省農科院的院地合作,全力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訓和基層農技推廣等項目,全力推進農業科技攻關“揭榜掛帥”項目落地生根,全年目標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2個以上,引進推廣農作物新品種10個以上、新技術10項以上,培養高素質農民900人以上。
在種源技術攻關上,鐵嶺市圍繞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加強新品種研發和推廣,做好種業市場監管工作,做好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和畜禽遺傳資源普查等工作,制定了市農科院全年審定農作物新品種10個以上,抓好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的工作目標。
今年春耕,為提升全市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鐵嶺市農業農村局印發了《2022年全市春季農作物種子監管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編印了《鐵嶺市優良品種推介名錄》,并聯合市場監管部門對種子生產經營企業、經營門店進行全面排查。
科技助力春耕生產,為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鐵嶺市各地各部門精準發力,圍繞耕地、種子、農機等糧食生產要素做了大量基礎工作,秋收時,在合作社的曬場上,在家庭農場的糧倉里,這些努力就會轉化為產量、質量和效益。
確保完成2.4萬畝大豆擴種任務
大豆玉米種植效益的“剪刀差”,在鐵嶺地區非常明顯,每畝相差100元以上。
這個“剪刀差”的出現,有大豆的因素,“單產低、效益差、輪作倒茬麻煩”,農民不愿種;也有玉米的因素,“補貼多、效益好、省心省力”,農民搶著種。
擴種大豆,從縮小這個“剪刀差”開始,鐵嶺市迅速行動。
今年1月12日,省農業農村廳到鐵嶺召開大豆產業發展座談會,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大力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的精神。會后,鐵嶺市農業農村部門深入大豆生產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進行調研,算經濟賬、算農民的收益賬,與農民一起研究解決困難的方法。
為有效破解玉米大豆爭地難題,確保完成2.4萬畝大豆擴種任務,鐵嶺市圍繞增加補貼、提高產量、培育龍頭、加快農機配套,推出了一系列縮小“剪刀差”的舉措。積極爭取扶持政策,及時調整大豆生產者補貼,落實耕地輪作補貼;將玉米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向發展大豆間作種植傾斜,重點建設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區、大豆綠色生產示范區;組織大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承擔擴種任務,并整合政策,向承擔擴種任務的經營主體傾斜;加強與省市農業科研院所、技術推廣部門的交流合作,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加快農機配套,提高大豆種收的機械化水平;鼓勵具備種子研發能力的大豆制種企業增加科技儲備和科研投入。
各縣(市)區也千方百計支持大豆擴種,或對現有項目進行整合,或提高大豆規模種植補貼額度,或出臺專門的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縮小大豆與玉米的種植效益差。
為確保每一畝大豆擴種面積都分解到鄉鎮、村屯,落實到戶、落實到具體地塊,鐵嶺市相關部門負責同志還深入田間地頭查看核實,與創建千畝大豆種植示范點的合作社進行對接。
4月9日,記者從鐵嶺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目前,鐵嶺市已落實大豆擴種面積2.95萬畝,較擴種任務增加0.55萬畝;已落實4個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千畝方”,5個大豆清種“千畝方”。其中,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千畝方”完全按照省市專家指導意見,落實2∶4、4∶4和4∶6三套種植模式。
為確保高質量完成大豆擴種任務,鐵嶺市委主要領導還明確提出,擴種大豆不僅要確保播種面積,還要制定畝產標準等可考核的指標,要用擴種的實際成效說話。
在4月9日召開的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鐵嶺市再一次明確,要加大力度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種植結構,加快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確保完成大豆擴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