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火把:開展革命工作 點亮革命“火把”

2021-08-11 09:50:03 來源: 泉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

人物簡介

陳火把(1919-1948年),原名陳榮星,南安市石井鎮蘇內村人。1939年考入養正中學,在中共黨員的影響和幫助下,經常閱讀一些進步書刊,受到進步思想的熏陶,于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在南安石井、水頭、大盈及同安等地開展革命工作。1947年8月任中共南同邊區區委書記,積極組織群眾開展反對“征兵、征糧、征稅”的斗爭,取得較大勝利。1948年5月不幸被捕,當年9月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29歲。

在陳火把的故鄉南安市石井鎮蘇內村,陳火把烈士紀念碑和陵園肅穆莊嚴,盡管沒有直系后裔,他的墓園仍被當地的干部群眾長期打理得十分干凈整潔,他們用這種方式,向陳火把烈士致敬。

陳火把的父親是私塾先生,他自幼受父親的啟蒙教育,很喜歡讀書。1933年,陳火把小學畢業,因家庭困難,無法繼續升學,便在家里幫忙種田。熱愛學習的他,農閑時便跟著父親學古文,學識大有長進。后因本村的蘇內小學缺少師資,他被推薦到該校任教兩年。

1939年,陳火把考入內遷至南安縣官橋鎮嶺兜村的養正中學,在校期間,在中共黨員林松齡、鄧家梁和同班同學鄭成竹的影響和幫助下,陳火把經常閱讀一些進步書刊,探索革命真理。當時學校由蘭守仁老師領導組織了時事研究會,出版《微波》壁報,宣傳抗日救國思想,陳火把負責寫時事短評,同時研究國際外交政策的變化動態,文化知識和政治覺悟都有較大提高。

1940年,在中共黨員許東漢、鄭成竹的介紹下,陳火把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冬,陳火把從養正中學畢業后,回鄉種田,后因逃避國民黨抓壯丁,到同安一個鄉公所當了3年雜役。1946年,他回到家鄉當教員,其間,他經常與轉入隱蔽斗爭的中共黨員許東漢等聯系。當年底,陳火把與黨組織恢復聯系,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中。陳火把開展對延平、水頭、大盈及同安的民安、公安等5個鄉鎮的群眾工作,同時協助黃竹祿與同安恢復黨組織關系。

1947年5月10日,中共泉州中心縣委組織發動攻打安海,陳火把與其他同志積極響應,發動了兩個黨支部組織的18人參加斗爭,他們在深夜到南安與同安交界的小盈嶺,破壞敵電訊設施。因為攻打安海的行動,陳火把身份暴露,被迫離家專職從事革命工作。當年8月,中共泉州中心縣委任命陳火把為中共南同邊區區委書記。9月,陳火把與王朝陽、王水法等人發動群眾開展反對“征兵、征糧、征稅”的斗爭。他善于團結同志、發動群眾,在“三反”斗爭中,取得較大勝利,邊區范圍得以擴大。

1948年5月22日,陳火把到石井院前村工作時,被敵人發現,不幸被捕,關押于南安縣監獄。敵人對他嚴刑拷打、威逼利誘,他仍忠貞不屈、毫不動搖。他在獄中宣傳馬列主義、宣傳革命真理,不斷鼓勵獄友堅持斗爭、迎接勝利。其間,黨組織曾多次組織營救,被發現后,敵人將他轉押到晉江安海監獄。同年9月17日,陳火把慘遭殺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犧牲時年僅29歲。

為紀念和發揚陳火把烈士對黨忠貞不屈、為革命勇于犧牲的精神,1949年5月,中共晉南同縣工委決定將原南同邊區命名為“火把區”。

(本報記者 黃寶陽 通訊員 潘新法/文 陳曉東/圖)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