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立志當白衣天使 既是醫生也是教師

2021-07-08 08:46:44 來源: 海西晨報

0瀏覽 評論0

王艷微,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主治醫師,醫學碩士,主要從事醫學影像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篇,主持廈門市科技計劃項目一項、校級教改課題一項。

烏魯木齊在古準噶爾語里意為“優美的牧場”,王艷微就誕生在那美麗的地方。多年后,她的人生軌跡延伸到了廈門,在這里她一襲白衣,一手執教案,在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闖出一片天地。

從小立志當白衣天使

2016年3月,王艷微來到廈門,7月正式入職,她的工號是1314。王艷微笑著說,每次低頭看到這個工號,仿佛都在提醒她“愛醫院一生一世”。

談到為何走上從醫之路,王艷微說,和小時候生病的經歷有關。“小時候去醫院看病,醫生對我很好。我打針怕疼,醫生就給我糖吃,轉移我的注意力,還給我講笑話。”從那時起,王艷微心里就種下了一顆種子——長大也要當一名白衣天使。

童年的王艷微,最愛看的動漫是《名偵探柯南》。長大后,她的夢想是成為醫院里的“柯南”。“精準醫學,影像先行。”這是烙印在王艷微骨子里的八個字,她要用自己的影像學知識為患者找出身上的隱患。

迅速冷靜判斷揪出病魔

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往往是王艷微最忙的時候。“值夜班基本上就是戰通宵。”放射科醫生的工作并不輕松,患者入院后必須到放射科檢查,醫生才能更準確地診斷,許多急診患者也要做影像學檢查。

上周,患者王先生因中風被送到二院治療,入院時他已癱瘓,不會說話,病情極度危急。“面對這樣的患者,必須爭分奪秒,因為如果浪費一分鐘,可能就有成千上萬的腦細胞死去,而這些腦細胞是不可再生的。”

當患者命懸一線之際,王艷微迅速通過影像診斷判斷患者是否腦出血或者占位導致發病,然后還要判斷是哪根血管堵塞了。僅僅15分鐘,王艷微就出具了影像檢查報告:患者王先生左側大腦中動脈閉塞,一側頸內動脈夾層閉塞。這份報告幫助臨床醫生第一時間掌握了患者病情,可以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在準確的影像學診斷支持下,卒中中心的醫生順利為王先生取栓。術后第二天,王先生的肌力就恢復了,可以自己走路,語言功能也恢復正常。

王先生蘇醒后激動地說:“我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是你們把我從死神手里搶了回來,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王先生的情況并非個案。每次王艷微都能以迅速冷靜的判斷揪出隱藏的病魔,協助臨床醫生診治,幫助患者渡過難關。

輾轉數千公里返廈抗疫

2020年春節前后,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大年初一,遠在新疆塔城過年的王艷微接到返院通知,她沒有一絲猶豫,馬上改簽機票趕回廈門。由于沒有從塔城直飛廈門的航班,再加上受疫情影響,她輾轉數千公里、耗時兩天才回到廈門。

顧不上旅途的疲憊,返廈后王艷微馬上投入戰“疫”斗爭中。“我不能在關鍵時刻退縮!由于當時大家對這種新病毒認知有限,所以影像學檢查對于確診的作用就很關鍵。”王艷微認識到肩上的重擔,每天翻書、上網查找資料,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從零開始,一直到能夠通過影像學基本判斷疑似病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次聽到臨床醫生反饋患者康復的信息,我就覺得很有成就感。”王艷微希望用自己所學幫助患者找出病因,幫助臨床醫生對癥施治,讓患者能早日康復。

她既是醫生也是教師

王艷微既是醫生,也是廈門醫學院教師。當醫生要有冷靜的頭腦和精準的判斷,當老師要有良好的口才和因材施教的能力,擁有雙重身份的她,游刃有余,切換自如。

王艷微是醫學院影像教研室的教學秘書,負責教學計劃、大綱設計。同時,她一學期還至少要給學生上50節課。

廈門醫學院臨床教師教學技能競賽今年4月舉行,選手是來自廈漳兩市各大醫院的好手。比賽過程中,王艷微過關斬將,獲得一等獎。而在此之前,她還曾獲得廈門醫學院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和院內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

“既是醫生也是老師,能夠治愈患者,也能教授知識,我樂在其中。”王艷微說。( 記者曾昊然)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