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26年忠實讀者張秋生:藏一份報紙,集一段歷史
本文轉自:齊魯晚報
記者李瀟
一張張歷久彌新的報紙,見證了奮勇向前的歲月,承載了堅如磐石的理想信仰,也展示了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于很多人來說,報紙的“壽命”只有一天。但對于張秋生來說,那一頁頁泛黃的紙張,依稀入鼻的墨香,記錄著歷史、見證了國家的各個發展階段的老報紙確是他的心頭好。
3月3日,張秋生向定陶檔案館捐贈《齊魯晚報》儀式舉行,86歲的張秋生將2014年-2022年的報紙全部捐獻出來。在此之前,張秋生將珍藏的1995年-2013年《齊魯晚報》在2017年時全部捐贈給了菏澤市圖書館。
與報紙結緣
26載如一日讀報
1995年,張秋生無意中在濟南的一家報刊亭接觸到《齊魯晚報》,在信息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報紙是他閱讀和獲取消息的主要途徑。在讀報的過程中,紙張的厚重感和濃濃墨香使得他對報紙有一種特別的情愫。
“我看報上內容特別豐富,國內外的大事小情、副刊登的詩歌散文都挺好,就舍不得當廢紙扔了。”早早懂得敬惜字紙的張秋生,開始把每期看完的舊報收集起來,這一收集就是26年。
回到菏澤后,張秋生開始全年訂閱《齊魯晚報》,從未間斷。樓下的儲藏室已經變成了張秋生專用的藏報室。10平方米的小屋被塞得滿滿當當,柜子里層層疊疊的裝的全是報紙,一卷卷裝訂好的報紙被撐得鼓鼓囊囊。還有一些沒來得及裝訂的報紙,對折著碼成摞、堆成垛,像潮水一樣從柜子里涌到房間各處。
每份報紙都不可或缺
收藏報紙就是收藏歷史
報紙是大眾的朋友,老人退休后最怕無所事事和孤獨寂寞,一份報刊,對于蟄居在家的老年人生活多了一絲樂趣。
1997年張秋生老人退休后,讀報成為了他僅有的喜好,每天閱讀《齊魯晚報》的時間都在4個小時以上。
有一年在濟南,當天的《齊魯晚報》被某家企業全部買斷后免費送給讀者。當天是大年三十,當他去報刊亭買報紙時,發現報刊亭都早早關了門。“買不到報紙怎么能行?”這顆“遺珠”,讓張秋生意難平。“那時候不到60歲,腿腳、精力各方面還都很好。”為了買到當天的報紙,他跑遍了大半個濟南,大小伙子也沒他的勁頭足,最后終于在賣報紙的人那里幫忙找到了一份。
當時收集報紙時,別人都很不理解,認為這個報紙沒什么用,每天都在發行,是身邊很平常的東西,很不起眼。但是張秋生偏偏有這個愛好。當記者問到為什么要集報時,張秋生堅定地說:“這些報刊記錄著時代變遷,我收藏報紙就是收藏歷史。”
圖的不是經濟價值
是社會價值
由于小區要拆遷,報紙較多來回搬不方便,家里人勸他賣掉,張秋生卻不舍得,于是想到了把這些報紙捐贈給定陶檔案館,讓它們能繼續發揮價值。
在捐贈儀式上,面對眼前的報紙,張秋生滿滿的不舍。不少稿件都被他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著,對他而言,這些紙張就是無價之寶。“這些報紙能被檔案管珍藏,我很安心,在這里它們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總算是有了一個好歸宿。”當看到檔案館嚴格的保存要求,張秋生欣慰地說道。
隨著時代的發展,路邊的報刊亭變少了,但報紙留下的記憶依然沉淀。正如張秋生所說,對他而言,報紙承載著歷史記憶,這些記憶正是不可忘卻的。張秋生表示,未來還要繼續集報,繼續充實內容,記錄祖國的發展變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