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熱文:提前還貸的人能有多拼投訴或者鬧事使出洪荒之力
原標題:打投訴電話、去銀行“鬧事”:提前還貸的人能有多拼?
使出了洪荒之力
(資料圖)
撥出第78通投訴電話后,終于傳來語音接通的聲音,周春曉有些激動,跑出辦公室平復內心。
因為這通電話,或許意味著可以省出上千元的利息。
今年2月初,周春曉不斷在社交媒體中刷到提前還貸的信息,她忍不住算了一筆賬,才驚覺自己已經付出了太多利息。
2017年,她在鄭州買下這套房子,首付31萬,貸款73萬,利率4.4%,每個月“3000多元的房貸,2000多元都是利息”。
去年下半年,理財也把“賺的都吐出來了”,她下定決心提前還貸,準備先還33萬,能抵消15年的月供負擔。
去年末和今年初,提前還貸成為熱詞,但對不少人而言,要成功還款似乎并不容易。
“額度不夠、需要排隊、需要線下申請……”銀行的回應讓人找不出破綻。
層層障礙下,還款日期一拖再拖,甚至要等好幾個月。
最先變復雜的是還款方式。
廣州的崔月在去年7月發現,工商銀行App的線上還款通道悄無聲息地關閉了。
她打給銀行客服,對方告訴她,提前還貸需要去線下銀行申請辦理,還必須是星期二。
有的銀行,即使保留著線上還貸通道,也需要像掛醫院的專家號一樣,每天定時搶預約名額。
剛開始,西安的木槿,還不知道名額會每天定點刷新,她反復打開頁面,每次都被提示約滿。
打電話問建設銀行,客服告訴她,可以試試零點去預約,這樣幾率大些。
▲
2023年2月,廣東惠州,多家銀行關閉移動端提前還貸,市民線下申請還款。圖/視覺中國
木槿打算置換房子,已經看好了想買的,這種不確定讓她覺得憂愁,既煩心多交利息,又怕影響房子交易。隨后幾天,她在午夜零點、早晨九點蹲點搶名額,就像疫情時代搶菜一樣,最終都一無所獲。后來她才踩準時間點,每天下午兩點,銀行App才更新一天的名額。
線上失效,只能線下辦理。今年1月,北京的時雨第二次提前還貸。走進農業銀行,還是同一個狹窄的門廳,但相比她一年前提前還貸,人多了不少。有人和時雨前后腳來辦理,保安大哥一邊動作熟練地幫忙接待,指導一下如何填寫,一邊嘀咕:“又是來提前還貸的。”時雨前邊,已經有400多號客戶申請了提前還貸,她能做的只有等待。就在她填表的幾分鐘里,銀行又涌進來五六撥要求提前還貸的人。
人多了,還貸的限制也多了。提前還貸通常有兩種:縮短年限,或是降低月供。去年初,武漢的蒲萱為了選擇縮短年限,只能去支行重走申請流程。“連收入證明都要重新開具重新審核。我覺得這就是人為制造障礙。”后果是,蒲萱多花了5個月,多承擔了3萬多利息。
早一天還上貸款,就意味著節省一天的利息。決意提前還貸的人們,開始和時間賽跑。
和銀行的所有洽淡都失效,有人選擇把音量放大。深圳的夏芳用了一種比較極端的方式,去銀行“鬧”。她遵循先禮后兵的原則,鬧之前,先用了一種理性的方法。那是去年10月底,她按照合同規定,提前一個月申請還貸,結果被拒。接著,她連打了好幾個電話投訴,農業銀行最后說,可以去線下申請,會按照合同,在一個月以后劃款。
對方還囑咐她,一定要在12月1日前,把約90萬還貸的錢存入卡里。90萬不是小數目,輾轉騰挪半天,才湊齊這筆現金,但最后,她失望了。
她發現,到了約定時間,銀行卻沒有提前扣款。那幾天她急得天天看賬戶余額。一天下午,她正在工作,突然接到銀行打來的電話,告訴她三個月以后才能還款。為此花費的時間和心力達到臨界值,她決定立刻動身前往銀行,“我一天都等不了了”。
怕去晚了銀行下班,她跑了一路,路上腦子里也飛速構思著,這次不能再太客氣,語氣要激動一點,甚至想好了必要時可以裝作暈倒。最后,她用了最“笨”也是最直接的辦法——到了銀行,看見一個辦公室,她就直接走進去,開口就問:“請問一下你們的領導在哪里?”
后來她才知道,她撞見的是銀行的行長。對方問她:“是不是要賣房?”她臨時編了個謊言,說她自己確實著急賣房,并且“還貸的錢也是借的”。
回憶整個過程,快50歲的夏芳覺得,雖然她平時是個溫和的人,但在那時,她覺得自己有必要裝一把情緒激動,這種“偽裝”,加快了問題的解決。最終,這位領導當著她的面,打電話申請,大約10天后,她還上了貸款。
為了早一天還上貸款,投訴是使用得最多的辦法。社交平臺上,不少人分享通過投訴還貸成功的經驗。其他還貸受阻的人,也把希望寄托在撥通某個號碼上。通常,經驗帖里,中國銀保監會的投訴電話“12378”出現頻率最高。
周春曉覺得自己運氣不錯,她看過不少提前還貸的分享貼,對比起那些要打100多通電話才接通12378的人,她已經算幸運了。投訴后,農行的回電很快就撥了過來,但仍然是讓她“再等待一個月”。
打通12378,只是第一關,意味著銀行最后會同意提前還貸。但什么時候還,怎么還,還是未知數。
杭州的劉溪就是如此。沒能如約等來扣款,她氣壞了,在電話里“威脅”客服,每隔十分鐘她會查看一次是否扣款,如果沒有,她就繼續打電話詢問,直到還上為止。10分鐘后,劉溪收到了扣款成功的信息。
杭州的杜鵑,去年12月預約還貸,排隊到今年5月,她打電話投訴,對方稱“會按照順序給投訴客戶打電話反饋”。杜鵑問:“你們投訴客戶多嗎?”“數也數不清。”這句回復讓杜鵑“印象相當深刻”。
對銀行而言,房貸是一種“優質資產”。當提前還貸的浪潮一波又一波涌來,銀行也體驗到了不安全感,還款人和銀行的矛盾產生了。
不久前,《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浙商銀行原行長劉曉春,他分析,從銀行利益角度看,購房者的貸款審批通過,意味著銀行已經在這筆資金上做出了長時間(例如20年-30年)的安排。借款人突然決定提前還貸,銀行需要重新找新的項目把資金投出去。在這期間,銀行損失了原本的貸款利息收入。所以,銀行會控制提前還貸節奏。
為了降低利率,還有人想過更冒險的方式,以貸還貸。辦理利息更低的貸款,貸出的錢用來提前還房貸,利用利率差,省下一筆利息。
何倩今年25歲,廣州的房子,是她大學畢業那年,家里幫忙買的房子。去年開始,她發現房貸也好,普通的消費貸、信用貸也好,所有利率都在下降。再對比自己房貸的利率,超過5%,她坐不住了。
想到自己名下有公司,何倩考慮起了用經營貸置換房貸。她翻出幾年前添加的自稱某行信貸部職員的微信,對方讓她前往位于廣州CBD的一家門店咨詢。一到門口,眼前的“xxx貸款公司”讓她心里打鼓了。
工作人員推薦完貸款方案,還沒等她同意,就拿來一份協議,“服務費3%-4%,能省下幾十萬”。何倩有些眩暈,才知道經營貸的前提是,得付出總貸款80萬3%-4%的服務費,一下得再花出去24-32萬,知道這個數字后,她徹底打消了念頭。
▲
何倩在銀行辦理提前還貸時,拍下的轉貸風險提示。圖/受訪者提供
增加一份安全感
幾年前,即使高利率入場站崗,許多年輕人依然牢記那些口口相傳的社會經驗:“房貸是普通人唯一一次能從銀行撬動的最低利率”“貸款時間一定越長越好”“房價漲幅會蓋過利息”。
但最近一兩年,這些經驗似乎行不通了。
今年,多地下調了首套房的貸款利率,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貸款利率已降至4%以下。截至目前,包括鄭州、福州、廈門在內的多個城市,首套房貸利率已下調至3.8%。
利率下降,讓不少幾年前高位買房的人,格外察覺到自己成了“冤大頭”,面對自己動輒5%甚至6%的利率,更覺得利息還到心痛。許多人一算才發現,利息幾乎是本金的一倍,“等于給銀行打工”。他們不再信奉加杠桿,而希望努力將風險和負擔縮到更小。而減少利息,是提前還貸最直觀的好處。
周春曉很后悔,沒有更早一點提前還貸。她已經還了快六年,還掉的近30萬里,只有8萬是本金。因為她所在的公司沒有公積金,買房時只能走商貸,周春曉算過,只要這兩年結清貸款,“就省了30多萬,省出房子的首付”。
對打定主意提前還貸的人而言,計算已經開始了,時間越延長,就意味著不該付出的利息越多。
劉溪原本和廣發銀行約好,最晚2月16日前扣款,她提前把一筆錢從理財里勻出,存入了還貸的銀行卡。等到了2月17日,她發現銀行還沒有扣款,后來她才知道,銀行臨時增加了審批流程,需要再等一周。“我房貸利率5%左右,理財年化3.8%,一來一回,再乘以50萬,你算算,我一周虧了多少錢?”她對還款日一再延期難以接受,“為什么銀行的延期,需要我來承擔利息?”
人們對利息支出變得更敏感,還在于不再堅信房價漲幅能覆蓋房貸利息。何倩的房子位于廣州郊區,2018年買房時,正值一輪漲價,買在2.5萬左右一平。去年底,她接到中介電話,問賣不賣房,她才知道,現在的行情跌到了一萬七八一平。“(房子)跌了大概30萬,現在想的,只是還能不能回到之前的價格。”她還聽說過更夸張的故事,屬于廣州都市圈城市的清遠,到廣州乘高鐵最快只需要12分鐘,幾年前漲到上萬的房價,現在直接腰斬,“有人賣房的錢還不夠還銀行里剩下的貸款”。
還有一些數字不斷挑撥著還貸人的神經。理財利率跑不過房貸利率,也推動許多人動念頭提前還貸。前幾年,周春曉也理財。她買基金、定期,行情好的時候,最多的一筆賺過四五萬,“但去年全部吐出來了”。
王信這次準備把剩下的幾十萬貸款一次還清,這是他和妻子好幾年的積蓄,“都是血汗錢”。去年下半年,妻子購買的基金和定期理財都出現了虧損,具體虧了多少,王信默契地沒有過問,但理財不虧的話,“可能提前還貸的想法不會這么快冒出來”。
各種利率比較下,反映的是人們對未來收入的不樂觀。
李華還記得幾年前買房時的心態:“那會兒是不顧一切想上車,房貸是收入的一半,依然覺得充滿希望,總覺得收入肯定會越來越高。”而這幾年,他漸漸感到安全感越發稀薄。身邊創業的朋友憂心客戶不再續約;事業編的朋友工資還會下降,而在互聯網行業的他,這幾年見證了太多同事被裁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