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點:中醫是如何看待肥胖的?

2023-03-02 21:55:35 來源: 科普社會


【資料圖】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肥胖。并不是所有大體重人群都是肥胖,國際上用BMI來衡量肥胖指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kg/㎡)。BMI>23時,稱為超重,判定為肥胖;BMI>27.5時,可稱為肥胖癥。那么,中醫是如何看待肥胖的呢?

南京市第二醫院中醫科沈建軍主任醫師介紹,中醫有句話“肥人多痰”,肥胖的形成與病理產物“痰濕”的堆積有關,“百病皆由痰作祟”、“頑痰生怪癥”也表明了許多疾病的發生與痰濕積聚相關。如痰濕阻于血管會形成血脈瘀阻,即西醫中的血管粥樣硬化;匯于頭部則上蒙清竅出現頭昏腦漲;滯于胸部則造成胸壁滿悶、心慌氣短;停于肝臟就形成脂肪肝;飲停皮下就形成結節、囊腫、痤瘡,溢出皮膚則變成油脂……

痰濕體質經常表現為形體肥胖、肌肉松散,自覺肢體沉重乏力、精神懶散,皮脂分泌過多,大便粘膩,舌診可見舌體胖大、舌苔厚膩。

而痰濕的產生多與脾胃虛弱、肝失疏泄相關,過食生冷、肥甘厚膩,經常熬夜損傷肝氣都容易形成痰濕體質。

沈建軍主任醫師表示,脾為生痰之源,要想改善痰濕體質、擺脫肥胖,需要強健脾胃。

益氣健脾代表中藥包括白術、茯苓、薏苡仁、黨參等,配伍蒼術、半夏、陳皮可以燥濕化痰,山楂、荷葉、紅曲米可以降脂化積,玉米須、車前子、大腹皮可以利尿消腫。

大黃、番瀉葉等強效瀉藥也曾在“中藥減肥”的歷史舞臺上大放光彩,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類藥物屬于攻下類瀉藥,雖然能迅速地改善便秘、清腸通便,長期使用會產生依賴性,甚至損傷腸道、造成結腸黑變、腸道息肉,導致腹痛腹脹、排便困難,形成惡性循環。

專家提醒,上述中藥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根據個人體質配伍開立,并根據癥狀變化及時調整藥物組成及用量。

另外,肥胖人群也可以嘗試穴位埋線,是指在特定穴位中置入可吸收蛋白線,形成長效、持續地刺激,加速代謝,促進體內脂肪分解、排出體外,以達到減肥的目的。

標簽: 如何看待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畢業5年存款5000,ChatGPT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

畢業5年存款5000,ChatGPT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

最近網上一個視頻爆火,視頻中兩位名校畢業的女孩,從事了餐飲行業。但值得注意的事,在媒體對兩位...更多

2023-02-18 12: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