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更便利

2023-03-02 15:07:26 來源: 阿宅社會

在春暉路開店的楊師傅正幫居民修改衣服


(資料圖片)

鞋子破了,到街角就能補;拉鏈壞了,下樓就能換;鑰匙丟了,小區門口就可以配;自行車壞了,路邊就能修……前些年,街頭巷尾的各類修理攤隨處可見,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日常所需的“小修小補”攤越來越難找了。

近日,商務部表示,要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讓適老化服務、休閑娛樂等設施更加豐富,讓居民生活更便利。這些小攤現狀如何?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走訪。

曾師傅將攤位搬到新聞南路上的一個小區里

市民

期待“小”服務回歸

沒有“小修小補”,生活很不便

“友鄰們,請問小區附近哪里可以修自行車?”

“哪里可以配鑰匙呀?”

“大家都去哪里改褲腿啊?”

……

無獨有偶,市民張先生也遇到了類似問題。“小區周邊有大型商場、學校、菜市場、醫院,配套設施還算齊全,但唯獨少了便民的小服務。”張先生說,“孩子有一輛自行車,休息時偶爾騎一騎,免不了會有磕磕碰碰,小問題我自己在家修整一下,比如給輪胎打氣、安鏈條等,但補胎換胎這些還是需要專業人士來操作。”

周邊有便民服務點,能滿足生活所需

人民路壹號廣場小區是原趙家堆、李家堆城中村改造項目,雖然建成時間不長,但周邊老小區有補衣服、配鑰匙等便民服務點,所以居民覺得生活還比較方便。

云奶奶告訴記者,如果有需要,她會到附近的菱角塘小區。“只要買了店里的材料,都可以包修包換。”云奶奶說,“一來二去就和老板處熟了。水龍頭壞了,請他來換;電燈接觸不良,請他來看看;下水道堵了,請他來幫忙疏通。很便捷,收費也不高。”

“我自己的需求沒有那么多,所以沒有關注過小區附近這些便民的服務點分布在哪些地方。”馬女士說。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她漸漸不再關注“小修小補”便民服務。“家里用的是密碼鎖,不用擔心鑰匙丟失和不夠用的情況。鞋子、衣服也是挑著性價比高的買,破了壞了就扔了。”馬女士說。

希望劃定經營區域,方便尋找

不少市民認為,“小修小補”服務慢慢變少,有的是因為新建小區管理嚴格,沒有為他們留下空間;有的是老舊小區改造,沒地方經營流動攤點;還有的是小商小販掙不到錢,轉行了。

說起相關部門要讓這些便民服務有序回歸,不少受訪者希望“由相關部門統一劃定經營區域,并對商販統一管理”。

馬女士告訴記者:“雖然不會常常光顧,但還是希望這些便民服務能夠集中起來,如果想要補鞋子、改衣服,就可以在一個地方完成,也可以免去尋找過程,能節省時間。”

“集中起來,由社區管理,我們老年人在消費的時候也放心一些。”云奶奶說。

曙光社區庭院門房變身便民服務點

攤主

我們是被需要的

記者走訪了幾位從事“小修小補”的師傅,他們有的依舊堅持在路邊擺攤,有的則已經租下商鋪。

經營了20多年,這個便民攤生意不錯

在新聞里社區門口,秦師傅的便民服務攤已經經營了20多年,成了不少市民換拉鏈、剪褲腿、改衣服、配鑰匙的首選去處。

記者見到秦師傅時,她正在熨燙剛剛改完的衣服。秦師傅說:“這件衣服是客人給家里老人買的,袖子有點長,就拿來我這里改。剛剛改完,熨一下看上去更舒服。”每處理完一件衣物,秦師傅都會細心整理好衣物,等顧客來取。

雖然是個看似不起眼的攤位,但服務的人群可不少。“大部分是周邊居民,還有一些老顧客以前住在這附近,雖然搬走了,但是需要縫縫補補時,還是會來找我。”秦師傅笑著說,“會針線活的人越來越少,但大家都有需要縫縫補補的時候,所以,我們這一行還是被需要的。”

“麻煩幫我換條拉鏈。”“秦師傅,我這條褲子崩線了,幫我縫一下,一會兒我過來拿。”顧客常常會把需求講給秦師傅,然后留下衣服就離開了,秦師傅便開始裁剪、縫補,按要求完成客人的“定制”要求。

攤位雖然小,但能配鑰匙能修車

“師傅,麻煩幫我的車前輪加點胎壓。”一名外賣小哥焦急地說。曾師傅拿起設備,麻利地給外賣小哥的車胎加壓。

10年前,曾師傅搬到了新聞南路上的一個小區里,為了節省房租,他便利用自家的窗戶和一輛三輪車,擺了一個專門配鑰匙和維修自行車的小攤。

細看曾師傅的小攤,歪歪斜斜地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鑰匙模板,旁邊的三輪車上擺放著各式修車、配鑰匙的工具。“我已經干了20多年了,以前在國防路,2010年的時候才搬到這里來的。”曾師傅說,以前買一把鎖只有兩三把鑰匙,人多的家庭就需要配鑰匙,但是現在配鑰匙的人少了。“越來越多的家庭用密碼鎖、指紋鎖,顧客也隨之少了。來我這里配鑰匙的人,大多是生活在老舊小區或是用慣了鑰匙的上了年紀的人。”

除了配鑰匙,曾師傅還會修自行車和電動車。“早些年,騎自行車的人比較多,一天可以修理很多輛,收入也不錯。現在,偶有修自行車的顧客,電動車的顧客也不是很多。”

在曾師傅看來,雖然這份工作賺不了大錢,但夠補貼家用。“再堅持幾年,年紀再大點就不干了。”曾師傅說。

兩代人的縫補店,為老顧客堅持經營著

在春暉路開店的楊師傅經營的是“家族店”。“我從小就接觸了縫紉,父母上了年紀返鄉了,我便繼續經營店鋪。”楊師傅說,除了換拉鏈、改衣服外,還能配鑰匙、換鎖芯。

“開了30多年了,有的老顧客是我還沒出生就來光顧了。對我來說,為他們以及周邊居民提供便利,是我的責任。”楊師傅介紹,雖然近年來生意一般,但她仍選擇堅持。在她看來,縫紉這類手工活需要時間和耐心,從業這些年來,她始終兢兢業業,按照居民的要求改好每一件衣褲,換好每一條拉鏈……

“無論是誰,修修補補都是難免的。”楊師傅說,無論生活水平如何提高,“小修小補”都是被需要的,她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劃出特定的區域,將“小修小補”店鋪集中起來統一管理,在滿足居民需求的同時讓城市更整潔有序。

為“小修小補”安個家

記者了解到,當前不少社區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其中就有“小修小補”便民店鋪。

胡可權的小攤從三輪車變成了“便民服務亭”

東華路社區

利用空地設立便民服務點

日前,記者來到官渡區金馬街道東華路社區,為了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修理難”等問題,社區充分征求老年居民意見,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中,設立了“便民服務點”。

“你這是螺絲松了,所以后視鏡才往下滑,擰緊就行了。”“謝謝胡師傅,多少錢?”“不要錢!”記者在東華路社區的便民服務點見到胡可權師傅的時候,他剛幫居民處理完問題。“沒用到材料的修理,我都不收錢。”胡可權說。

30多年前,胡可權來到了昆明,剛開始以修鞋為生,后來發現騎自行車的人挺多的,他便學習修理自行車,再后來他又增加了配鑰匙的服務。“配鑰匙、修鎖、修自行車……我都可以,而且我只收成本價,像配鑰匙,我一般收3元。”胡可權笑著說。

近年來,隨著東華路社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推進,胡可權的小攤從三輪車變成了能夠遮風擋雨的“便民服務亭”。他很感謝社區提供的“工作空間”,既能讓自己有收入,又能方便周邊的居民。

“我們社區老年人多,很多居民有修鞋、修傘、配鑰匙等需求,這些需求看起來不起眼,但如果沒有滿足這些需求的便利服務,也會影響生活。為解決這一問題,社區經過規劃,在此處設置便民服務點。”東華路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周鑫介紹。

據悉,在東華路社區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社區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后,設置了3個“引攤入市”便民利民點,并將一些走街串巷的商販整合為蔬菜直銷、家電修理、修鎖配鑰匙、衣物縫補等15家攤位,完善管理制度,明確責任人員,將零散服務變為規范經營,將社區管理的“煩心事”變成為居民服務的“暖心事”。未來,社區也將繼續完善便民生活圈,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為目標,讓“小修小補”的便民店鋪規范有序回歸居民生活,使居民真切感受到“家門口”的幸福。

曙光社區

庭院門房變身便民服務點

官渡區金馬街道的曙光社區以“紅色物業”為紐帶,整合社區用房資源,改造為紅色物業維修站、暖心改衣鋪、健康小屋、“吾家”食堂等“一刻鐘百姓生活服務圈”,并為特殊困難人群提供就業崗位和無償、低償的便民服務。

標簽: 百姓生活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