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創業的海歸碩士抓得住慢病管理這片藍海嗎?

2022-03-28 19:01:02 來源: GPLP

0瀏覽 評論0

一個海歸碩士跨行創業踏進了慢病管理市場,他能成功嗎?

2022年2月28日,港交所官網披露了智云健康科技集團(下稱“智云健康”)招股書,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為聯席保薦人。

此前,早在2021年8月27日,智云健康曾向港交所遞表,不過,該招股書后來顯示“失效”,2022年2月再次遞交申請。

小標題1:海歸碩士跨行創業做慢性病管理

公開資料顯示,智云健康專注于中國慢病管理市場,圍繞慢性病管理為醫院和藥店提供醫療產品和SaaS產品,為制藥公司提供數字營銷服務,為患者提供在線問診和處方開具服務。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智云健康為中國最大的數字化慢病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智云健康SaaS產品已經部署在2300多家醫院和17.2萬家藥店,其平臺擁有超過8.70萬名注冊醫生以及約2380萬注冊用戶;2021年前三季度,其平臺開出約1.05億張處方。

智云健康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14年12月成立的杭州康晟,創始人為匡明,他是一位海歸碩士,并非醫療行業教育背景出身。

匡明可謂名副其實的學霸:

2002年7月獲得同濟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學位;

2006年3月獲得上海交通大學通信工程碩士學位;

2012年3月獲得劍橋大學賈奇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招股書顯示,2012年7月至2015年1月,匡明曾在強生公司擔任亞太區科技高級戰略營銷經理;2006年4月至2010年9月,在英特爾中國公司亞太業務發展部擔任多個技術職位。

目前,匡明擔任智云健康執行董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主要負責集團的整體戰略規劃、業務方向及研發方向。

招股書顯示,2014年至2021年,智云健康共獲得11輪融資,投資方涵蓋陽光人壽保險、周大福、IDG資本等。

工科和商科教育背景的匡明是怎么關注到慢性病的?又是怎么走上創立智云健康這條路的?

匡明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其在劍橋大學就讀期間曾被安排進一家醫院實習,注意到患者到達醫院前醫生已經了解到患者的體征數據,醫生在見面后像聊家常般輕松愉快地完成了診療并對用藥方案進行了調整。

醫生是如何又快又好地完成診療,這引起了匡明的好奇。后來,經過學習后他才明白,病人所患的為慢性病,慢性病治療的關鍵是了解病人習慣,而醫生之所以能進行精準診斷是因為對患者足夠了解,而這也是治療慢性病的關鍵。

受到啟發的匡明心中埋下了打造中國式慢病管理的種子,從劍橋畢業后,匡明開始著手創立智云健康。

經過7年的發展,智云健康走到了港交所的大門前。

長期虧損 競爭對手來自多領域

主營業務為慢病管理的智云健康,收入主要來自為醫院和藥店提供醫療用品和SaaS產品,為制藥公司提供數字化營銷服務,為患者提供在線問診和處方開具。

智云健康通過為醫療價值鏈上的所有主要參與者,包括醫院、藥店、制藥公司、患者和醫生提供解決方案,期望引領中國數字化慢性病管理市場。

不過,“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招股書顯示,智云健康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18-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智云健康的收入分別為2.50億元、5.24億元、8.39億元、12.03億元;公司權益股東虧損分別為1.40億元、5.57億元、28.67億元、37.11億元。

與此同時,在提供服務的過程當中,智云健康采取了以醫院為先的戰略,這直接導致為醫院提供的解決方案收入占比超過七成。

在提供服務的過程當中,由于慢性病患者需要持續醫療護理和大致方向的處方,這就同時需要院內和院外服務,然而由于中國的醫療服務仍然集中在公立醫院,因此,智云健康只好采取了以醫院為先戰略,為院內院外的患者提供慢病管理體驗。智云健康院內解決方案業務具體包括銷售醫院醫療用品、醫院SaaS、數字營銷。智云健康SaaS付費醫院由2020年末的184家減少至2021年9月30日的116家,相關收入也由2266萬元減少至1378.6萬元。

招股書顯示, 2021年前三季度,智云健康來自院內解決方案的收入為8.72億元,占總收入的72.5%,而2019年這一占比為33.8%。

針對SaaS付費醫院數量及收入下滑原因,智云健康表示,鑒于軟件產品的公共及福利性質,中國公立醫院通常難以批準巨額預算,安裝醫院SaaS并非是其收入的直接貢獻者。其致力于通過銷售醫院用品及提供營銷服務驅動商業化。

換句話說,醫院SaaS起到了幫助智云健康吸引客戶的作用,但需求不具有持續性。智云健康擬將為SaaS業務付費的醫院轉化為向其采購醫院用品的客戶,以獲得更多的收入。

事實上,智云健康早已進行了實操。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該公司已成功將2021年前三季度內停止向其醫院SaaS付費的82家醫院中的25家轉換為直接或間接向其購買醫院用品的客戶,轉換率約為30%。

與此同時,智云健康慢性病診療業務也曾出現過調整的情況,2019年曾出現付費個人用戶數量下滑的情況。

2018年末起,智云健康開始從原來的向個人用戶直接銷售藥品轉向擴大第三方線上藥品的銷售,并在2020年推出高端會員服務。

在轉型的陣痛期,由于智云健康逐漸停止產品的直接銷售,付費個人用戶由2018年的43.18萬人減少90.8%至2019年的3.97萬人。不過,用戶在2019年出現反彈并逐步增長至2021年9月30日的59.21萬人。

中國慢病管理市場競爭激烈,智云健康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較大,智云健康所提供的全面的數字醫療營銷服務特征與市場上的互聯網醫院、醫藥電子商務平臺、數字醫師平臺等存在業務的重合,這也意味著智云健康的競爭對手來自各個領域:

互聯網醫院方面的競爭對手就有平安好醫生、好大夫等;

醫藥電子商務平臺包括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叮當快藥等;

數字醫師平臺的參與者包括醫脈通、丁香園、梅斯醫學等。

智云健康如何與這類專注于一個領域的公司競爭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除此之外,智云健康的相關業務還存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

以互聯網問診及處方開具服務為例,國家衛建委2018年7月17日頒布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互聯網問診及處方開具服務只有在確認患者已在實體醫療機構確診為一種或多種此類常見病、慢性病后,才能提供復診服務。

智云健康能否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如愿成為慢病管理第一股?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標簽: 解決方案 制藥公司 競爭對手 直接銷售 教育背景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