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舞龍表演傳承由來已久 前身是漢代“魚龍漫衍”之戲

2021-11-19 11:47:56 來源: 石獅日報

舞龍,俗稱“弄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后來逐漸成為一種民間文娛活動。舞龍祈雨早在先秦時期開始流行,到漢代已具相當規模,形式也多有講究。舞龍前身是漢代的“魚龍漫衍”之戲。

舞龍在石獅傳承有序,清末時石獅觀音亭布墟街就有舞龍活動。民國期間石獅蓮埭村分東西中三堡,其中東堡和中堡各組建了一支舞龍隊。1979年,當時還隸屬晉江縣的石獅鎮新華生產隊建立了一支舞龍隊參與國慶表演活動,1998年亞運會期間蓮埭村的舞龍隊參加游街活動。

進入21世紀,石獅市承辦了許多大型的舞龍表演活動。每年在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的開幕式上都有舞龍表演,玉湖社區舉辦“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龍騰獅躍鬧元宵表演全國龍獅大聯動。

舞龍是一個集體性項目,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共10個人完成。舞龍隊伍借助龍珠和龍體器材在音樂的烘托下完成一個動作。手握龍珠者即為龍隊指揮,在鼓樂伴奏下,引導隊員完成龍的游、穿、騰、躍、翻、滾、戲、纏等造型動作,整個過程生動、順暢、協調、形神兼備,以展現龍的精、氣、神、韻,反映了龍象征中華民族團結向上、不屈不撓、喜慶祥和的精神風貌。近日,舞龍作為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入選第五批石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據調查,鳳里街道新華社區、蚶江鎮蓮埭村、祥芝鎮祥芝村等歷來都有組織舞龍表演的傳統,而且世代傳襲未有停止。目前在蓮東村還保存有上世紀70—80年代舞龍隊龍體實物,更在非遺傳承人、村委會書記林金清和老人會會長林清塔的積極扶持下建立了男子、女子、少兒舞龍隊三支隊伍,定期開展訓練。非遺傳承人祥芝人蔡澤容積極開展舞龍進校園活動,在祥芝中心小學從事舞龍培訓活動,參加各類舞龍表演活動。圖為上世紀90年代石獅蓮埭舞龍訓練老照片,石獅市文化館供圖

(胡丹揚黃嘉)

標簽: 舞龍活動 游街活動 集體性 項目名錄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