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群山:傳承千年非遺文脈 用傳統工序制作匾額
本期執行:賴小玲
“既守住經典,又當得了網紅”,讓非遺技藝既“古”又“潮”。 多年來,非遺項目——楹聯匾額刻印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何群山一直這樣堅守著。 他覺得,這,才是對非遺技藝最好的傳承。
淵源:千年文脈的傳承
匾額多置于門頭或墻洞上,以三字、四字居多;楹聯往往與匾額相配,或樹立門旁,或懸掛在廳、室、亭、榭的楹柱上。它們在傳統建筑中起到畫龍點睛和增加詩情畫意的作用。
據記載,泉州楹聯匾額制作技藝歷史可上溯到唐代。當時,中原士族為躲避戰亂南遷,將楹聯匾額這一中原文化帶入泉州;明清時期,隨著傳統建筑楹聯匾額的廣泛使用,其制作技藝開始盛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傳統建筑被大量的現代建筑所取代,楹聯匾額的使用范圍迅速減少。如今,在泉州,只有幾個老師傅還在堅守著這項技藝,比如潘土星夫婦、何群山等。他們默默傳承著這項技藝。
泉州楹聯匾額刻印制作技藝保留著傳統制作流程,包括挑選材料、生漆上灰補平、雕刻、貼金、貼金描粉、磨漆及揩清。制作方式分為木刻匾額和石刻匾額及灰制匾額,現多選木刻,用杉木、胡桃木。雕刻分為陰刻、陽刻。貼金、調制金膠要根據四時變化掌握好材料比例、稀稠程度和干燥程度。涂金膠要掌握好“火候”,要貼得平整、嚴實、光潔、鮮亮,無明顯接口。除貼金匾外,也有以色漆描字的,常見的是豆綠色,此外還有鑲嵌獸骨或螺鈿字等。
用這些傳統工序制作出來的匾額,可以歷經多年不開裂、不變色。
在現代社會,除了旅游景區和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場所、建筑對匾額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很少再懸掛匾額。加上機器制匾、3D打印等,都對匾額技藝的生存造成了沖擊,其傳承面臨困境。
面對這種困境,傳承人有傳承的使命。“傳統牌匾也是那個年代的‘當下’,發展到我們‘當下’,自然不僅僅是簡單地在傳統牌匾上刻字,而要以當代人的審美方式,融入現代生活,讓大家特別是年青一代關注、喜愛。”何群山表示。
在傳統匾額技藝基礎上,他融入現代藝術,呈現出新的表現方式—書法雕塑,簡稱“書刻”。
成就:《洛陽橋十二景》展世遺新風采
何群山雕刻匾額已有30余年。雕刻中他發現,很多牌匾都是“素匾”,只有字,沒有裝飾。“是不是可以在原有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何群山陷入了思考。
不久,一個大膽的想法開始在他腦海中形成。
“很多人評價我這個人脾氣倔,認死理,但我覺得應該那樣做。”何群山說道。
原來,何群山決定立足傳統文化,結合西方現代美學,在傳統匾額技藝的基礎上,融漢字的書法美、雕刻的形式美、材料的肌理美、色彩的裝飾美等多種藝術美于一體。他把這種創作稱為“書刻”。在他后來的作品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集繪畫、描金等于一體的美學特征,其內容有古今人物、山水風景、龍虎獅象、花鳥蟲魚等,技藝包括明暗、凹凸、大小、遠近、深淺、構圖、色彩、線條等,不一而足。
不久前,何群山帶領洛陽橋橋南手藝人一起創作了《洛陽橋十二景》。在這組作品里,每一幅書刻意象背后,都有一段被載入歷史的洛陽橋傳說。“清源倒影”四個字用甲骨文的書寫疊加方式,處理成清源山倒影的圖形,將“影”字的三個撇處理成浪潮的意象,用藍色深到極致會泛出紫色的色彩,體現洛陽江的深度;將“洛陽觀潮”四個字用甲骨文處理成浪潮,表達當年洛陽江大潮的洶涌澎湃,用灰色代表潮水擊打橋面霧氣升騰的意象;古代文人墨客經過洛陽橋時,都會到鏡虹樓上的亭子登高望江,吟詩作賦,“鏡”代表洛陽江平靜起來像一面鏡子,“虹”代表洛陽橋像一道彩虹橫架南北。作品從遠及近,從深藍到淺藍、從深綠到淺綠的顏色疊加,體現當時鏡虹樓的獨特風景;“紫燕穿梭”用成群的燕子和穿透打通的意象來體現這一景,打破洛陽橋橋墩與橋洞的空間布置,強調燕子的飛行速度和冒險精神……
人們通過他的作品,對于洛陽橋橋南文化的內涵一目了然。
展望:讓孩子在“美”中成長
何群山還是一名美育實踐工作者。他通過非遺進校園、參與校本活動課程、組建美育實踐工作坊等方式,引導更多孩子來學習、體驗、傳承,助力更多孩子實現美育啟蒙。在凌霄中學的美育工作坊和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的基礎雕塑課堂上,記者看到,何群山教孩子們創作之前,都會讓他們誦讀《刀心訣》:“守心凝神,護我刀具;擺放有序……”何群山表示,這是為了培養孩子們護理刀具的耐心、愛心和細心。他表示,古人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里的“器”,就是指制作工具。古時的學徒是要花三年學磨刀的,對工具了解了,擅長改善工具了,創作作品自然就會推陳出新。“要讓孩子知道美育課不是簡單的美術課,是跟生活、教育結合在一起的。”何群山說。的確,通過學習而實現身心成長的過程,本就是一種令人身心愉悅的美好體驗。但見同學們在默默地創作,耳邊只聽得見錘子與刻刀碰撞的聲音。何群山將自己的藝術追求與對美的理解連同刻刀一起交到孩子們手中,孩子們則用手中的刻刀敲打出心中之美,為新時代的書刻之美注入更多活力。“這種美育教育起到的幫助作用不一定是立竿見影的,但它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孩子們的審美力,增強同理心、感受力,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知識,也是抒發情緒的一種渠道。”何群山認為。
凌霄中學校長黃志文表示:“書刻進校園,喚醒學子鐫刻在血脈里的文化基因,讓孩子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去發現美,去欣賞美,去體驗美,最后達到創造美的目的。”據他介紹,他們的工作坊美育功能輻射全校師生,定期開放并舉辦各種體驗活動,校園“書刻藝術社團”的社員在工作坊開展老師指導與同學互動交流的創作實踐活動。
活動資訊: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泉州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主辦的“藝攬閩臺——大師與您面對面”技藝展示交流活動,每周定期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二樓大廳舉行。11月2日至11月14日,書刻技藝傳承人何群山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二樓大廳展示作品,并與您面對面交流,有興趣的市民可前往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