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電競“職業化”尚待時日 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
2021-11-10 14:16:50 來源: 東南早報
0瀏覽 評論0條
11月7日,在2021年《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簡稱S11)中,來自中國賽區的EDG戰隊成功奪得全球總冠軍。一時間,無論各大社交媒體還是微信朋友圈都被EDG刷屏,央視新聞也在當日凌晨發聲祝賀EDG奪冠,泉州的電競愛好者們更是為此歡呼雀躍。
近年來,電競比賽泉州每年都有,社會參與度逐年增高。2019年電競已被列入泉州市第十一屆運動會正式項目。近日,2022杭州亞運會公布8個電競項目,電子競技正式進入亞運會。在業內看來,電競對培養青少年的公平競爭意識、團隊協同精神和開闊思維方式等有一定正面作用,但要融合電競行業上下游全產業鏈,助力泉州電競事業發展,還需要各方力量進一步探索實踐。
電競比賽2019年已列入泉州市運會項目
“這幾年,泉州電競比賽的社會參與度還是很高的。”泉州市電子競技協會副秘書長林楷煜介紹說。懷著普及和發展電子競技運動的初衷,2018年,泉州電競愛好者們注冊成立泉州市電子競技協會,創立之初就招納會員上百人。
2019年,在泉州市體育局的積極推動下,電子競技比賽被列入泉州市第十一屆運動會正式競賽項目之中,泉州成為福建省第一個將電子競技項目列入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地級市。當年就有來自泉州11個縣市區18支代表隊的近百名運動員爭奪泉州首枚官方電競金牌。
泉州市電子競技協會會長留偉龍介紹,泉州每年會組織三四場電競IP賽事。其中,今年5月份就舉辦了以“推動全民健身 感受電競精彩”為主題的泉州市全民健身運動會電子競技大賽,競賽項目采用“王者榮耀”,設線上資格賽與線下對抗賽兩個階段,參賽人數超5000人次。
“對于參賽選手,都有要求18周歲以上的年齡限制。”留偉龍稱,對于面向社會招募報名的電競賽,參與者多在18歲至45歲之間。在電競成為亞運會、全運會等大型綜合運動會比賽項目的時代背景下,電子競技的體育身份越來越被大眾特別是青年人所認可。
產業還不成熟 “職業化”尚待時日
林楷煜介紹,電競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新興產業,它能與很多傳統產業結合。泉州的電競群體這幾年才剛培育起來。目前,電競俱樂部多落地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城市。今年,VG電子競技俱樂部王者榮耀分部宣布落戶廈門,成為KPL(手游王者榮耀職業聯賽)聯盟第16支也是最后一支找到主場城市的戰隊。
“電競要‘職業化’,需要有職業俱樂部。”林楷煜稱,目前泉州電競產業還不成熟,沒有電競俱樂部,無法做好青年電競職業技能培訓。
“EDG奪得S11冠軍是電競職業化進一步加深的體現。”林楷煜認為,近年來,國內俱樂部運營職業化、行業規范化運營為電競行業提供了科學、合理的運行模式。越來越多投資者、專業賽事組織者、職業俱樂部和贊助商進入這個行業,各司其職,形成涉及俱樂部管理、商業化探索、活動策劃以及賽事執行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體系。電競產業發展格局已從簡單的“富二代帶資入場”,變成“產業資本體系化運作”階段,需要的是提高商業化、職業化能力的手段與途徑。泉州電競圈的“職業化”還有待時日。
據悉,2019年人社部發布的13個新職業中就包括電子競技運營師、電子競技員,職業選手也有了電競運動員的正式身份,一些大學或職業教育院校也陸續開設電競相關專業。
職業選手訓練強度不輸運動員
EDG奪冠的那一晚,1999年出生的電競愛好者王燚煊就參加了線下直播觀賽,“熬夜追完整場比賽,雖然現在不參加比賽了,但仍舊看得熱血澎湃。”
“職業電競運動員訓練強度,其實不輸傳統體育項目運動員。”王燚煊就讀網絡工程專業,高中時接觸手游,就讀泉州仰恩大學時,參加過王者榮耀城市賽等多場國內電競比賽,也曾帶隊參加泉州市第十一屆運動會。
在大學時,他的競技水平就被國內一家俱樂部相中,對方拋來橄欖枝,但王燚煊在與家人溝通后,沒有選擇職業選手這條路,而是繼續完成學業后,今年畢業進入社會求職。
“電競比賽需要團隊配合默契,對選手專注度、反應能力等要求都很高。”王燚煊說,此前參加比賽是出于興趣,也想贏得榮譽,證明自己的電競實力。他也有認識的朋友加入俱樂部參與職業訓練,他了解到,俱樂部會給選手提供各方面生活保障,包括飲食搭配等,但每天要進行十幾個小時高強度訓練,競爭很大,對抗壓力、忍耐力等都是挑戰,“能進入一線戰隊的選手,多是萬里挑一,付出的心血都不低。”
“電子競技和玩游戲完全不同,平時大家玩游戲是為了娛樂,但電競是體育項目,是需要刻苦練習的。”林楷煜表示。 (泉州市電子競技協會/供圖)
各方聲音
市民林先生:電競產業持續專業化、體育化和多元化,并積極融入城市發展,其內容與產業價值不斷凸顯。EDG奪冠后,是電競職業化新的提振點,也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電競職業化的行列。
中學老師陳老師:不可否認,學生因為沉迷游戲而荒廢學業的不在少數,發展電競有正面意義,但又不能助長孩子沉迷。建議在國內電競發展勢頭迅猛的同時,對此做更為全面、深入的研究,厘清電競對青少年的影響。在普及和發展電子競技運動、規范行業賽事發展的同時,也要宣傳和引導健康電競理念、游戲倫理和文化內涵。
市民鄭先生:作為家長,我認為孩子接觸電競,想要得到好的成績就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很難再兼顧學業。電競行業收入不低,但厲害的選手終歸是少數,電競選手的職業生涯較短,投入多回報卻難以預知。如果真心喜愛電競又有這方面的天賦,可以去努力,但不能盲目選擇以此來逃避學業。(早報記者 許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