薌城區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2021-11-10 11:38:08 來源: 閩南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路平了,草坪整潔了,車輛停放更有序了,還新建了一座連心亭供鄰居們納涼談天。”小區建成后首批入住的黃美云見證了人民新村由新至舊再到換新顏,她面露自豪地說,“小區改造后,回到家的我們有了更強的歸屬感和幸福感,走出小區也倍有面子。”
近年來,薌城區將老舊小區改造列入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大力推進改造工作, 2018年完成改造8個,2019年完成改造13個,2020年完成改造40個,今年預計改造小區38個,累計涉及99個小區,共惠及約3.8萬戶居民。
改造以人為本 聚焦民之所需
“薌城區屬于老城區,城市發展較早,存在數量較多的老舊小區。” 薌城區住房與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呂碩介紹,“由于這些老舊小區建成時間較長、建設標準較低,長期缺乏維護管養,普遍存在基礎設施破損、生活環境臟亂、物業管理缺失、社區配套不足、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居民改造意愿普遍強烈。”
“我就住二樓,改造前的小區環境臟亂差,在陽臺就看得清清楚楚。” 在人民新村住了20年的許美琳回憶著改造前小區的基礎設施薄弱、管理滯后等不足。
“改造過程主要以適應居民不同生活需求為出發點,重點放在供水、雨污分流、供電、道路、消防、安防、路燈照明等基礎設施上,實現‘路平、地凈、燈亮、管通’。”據呂碩介紹,改造還包括拆除違法建設,整治改造綠化,增設無障礙設施、停車庫(場)充電設施、體育健身設施及物業用房,全力提高小區居住生活品質。
10月27日,在市區群裕小區老舊小區改造現場,記者看到工人正抓緊地下綜合管線改造、地面澆筑及透水磚鋪設,改造已完成總工程量的40%,計劃于今年12月完工。
停車難是群裕小區存在的最突出問題。此次改造,薌城區住建局及施工方充分吸收各方意見,在不影響消防通道及盡可能保留小區原有大樹基礎上,充分利用路邊、樹下及邊角地空間,增設停車位468個,有效緩解停車難題。
在實施老舊小區改造中,相關責任單位通過召開座談會與小區居民建立溝通機制,共商改造內容,力求讓絕大多數居民滿意。
物業同步介入 小區長效管理
每天上午9時,在位于人民新村的縣后社區黨群服務活動中心,悠揚的電鋼琴曲調都會準時響起,“每天我老伴都會來這里彈琴,我們也會到這唱歌跳舞。”許美琳說,小區改造后不僅環境變好了,增設的幾個活動室也讓他們受益良多,在小區里生活心情也愉悅了起來。
“在小區居住了十多年,由于缺少互動場所,與鄰居之間大多都是點頭之交。”正帶著鄰居們唱歌跳舞的鐘瑞珠說,“如今,在活動室里就能找到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幸福感明顯增強。”
她們口中的活動室,是此次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由薌江物業與東鋪頭街道縣后社區利用人民新村17棟一層空間建立起的黨群服務活動中心、便民服務站及幸福大食堂。
為保證老舊小區改造成果長效維持,居民長期受益,薌城區在小區改造前就對接物業公司介入并提出合理建議。對于原先沒有物業的小區,引導區屬國有薌江物業公司進駐。“公司自去年4月成立以來便圍繞‘紅色物業 城市管家’的黨建品牌接管了老舊小區改造中部分無物業小區。” 薌江物業服務事業部負責人許寶蕊說,“我們以‘先服務后收費’的運作模式接手,目前已接管小區53個。”
在丹霞路三龍小區內,薌江物業公司聯合巷口街道黨工委建起了“物業平臺+社區幸福大食堂+便民便利店”的完整服務體系。“公司積極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為居民提供免費理發、免費測量血壓等多種便民項目,也為60歲以上的老年居民提供養生粥并減免部分餐費,食堂非用餐時間也作為居民共享議事茶室,增進鄰里感情,進一步提升老舊小區居住品質,讓轄區居民獲得感倍增。” 薌江物業幸福大食堂負責人游芳妮介紹道。
薌城區在改造后的小區打造起“我為群眾辦實事”長期“根據地”,以“紅色物業”架起民心橋,破解老舊小區管理難題,促進小區改造后維護更新進入良性軌道。
“明年,薌城區計劃將所有2000年以前建成、符合改造條件的104個小區納入改造范圍,目前已完成立項正進行測繪與設計準備工作。”呂碩說,“我們將繼續深入聽取群眾意見,及時研究解決改造中發現的問題,加大改造力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報記者 李 偉 見習記者 王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