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名專欄燈謎賞析 謎底與古典名篇相融合

2021-11-04 11:08:52 來源: 石獅日報

《曹劌論戰(zhàn)》是《左傳》(先秦·左丘明)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面對強大齊軍的進攻,曹劌沒有貿然行事,而是當齊軍三擊其鼓,才發(fā)出擊鼓令,一鼓作氣,戰(zhàn)勝齊軍。戰(zhàn)斗結束后,曹劌解答魯莊公的疑問:因擔心齊軍設有伏兵,他先“下視其轍”,接著又“登軾而望之”,當望見齊軍車輪痕跡混亂,旗幟倒下,遂令追擊齊軍。全文描述指揮者把握戰(zhàn)機、善于觀察、果斷決策、大獲全勝的過程,表現(xiàn)出曹劌運籌帷幄的謀略思想,敘事清楚,對話生動。成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成為作戰(zhàn)經典理論。

謎作創(chuàng)作思路為“原句+頓連讀+別解”。其一,善用經典原句。取《曹劌論戰(zhàn)》“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為面,施謀略,傳軍令,得勝果;論前因,講經過,言必然,短短三句,堪稱好謎材。“登軾而望之”其中心詞是“張望,瞭望”;“可矣”,是基于對戰(zhàn)場做出正確判斷的高度自信而作出的命令;“遂逐齊師”表現(xiàn)曹劌把握時機、善于用兵的指揮才能,是魯軍以弱勝強的必然結果!其二,妙用“頓連讀”法。“切分”在燈謎的應用稱之為“頓讀”,切分與被切分的詞匯前或后漢字的“粘合”稱之為“連讀”,既有切分又有粘合的情形稱之為“頓連讀”。謎底“張魯軍/馬全勝”切分、粘合后為“張/魯軍馬/全勝”,以呼應謎面“(曹劌)登車張望戰(zhàn)場情況后發(fā)出命令,魯軍進攻取得全勝”之意。人物“張魯軍”切分出“張”/“魯軍”,“馬全勝”切分出“馬”/“全勝”;“魯軍”與“馬”再粘合(連讀)成“魯軍馬”,扣合“魯莊公與曹劌率領的軍馬”,謎底“張魯軍、馬全勝”切分、粘合后的“張/魯軍馬/全勝”符合謎面謎目規(guī)定的語境。其三,巧用別解扣合。謎面“登軾而望之”的中心詞是“張望,瞭望”,謎底“張魯軍”的“張”由人物姓氏別解為動詞“張望”;“遂逐齊師”意為魯軍取得“全勝”,人物名字“全勝”別解為詞組“全部勝利”,以強調魯軍戰(zhàn)果的輝煌。

謎底“張魯軍、馬全勝”是2個“固原模范人物”,在與古典名篇的融合中,謎作賦予模范人物新的文學使命。謎底:張魯軍、馬全勝

(謎作者/評析者:薛道達/紀培明)

標簽: 《曹劌論戰(zhàn)》 經典理論 指揮才能 文學使命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