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竹雕香筒:雕刻二仕女七夕節拜月乞巧場景
2021-10-12 11:25:54 來源: 閩南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月亮象征著團圓、浪漫,與七夕節的氣氛甚為貼近,因此,在我國古代許多地區,還流傳著拜月乞巧的風俗。
農歷七月初七前夕,相互熟識的女子聚到一起,商議拜月的相關事情。她們選出一位女子作為帶頭人,拜月儀式就在她的家中舉行。拜月的供品也由這名女子代為購買,所花錢財大家共同承擔。
拜月前,女子們須先沐浴,然后換上美麗的新衣,花枝招展地往約好的女子家中聚集。她們步履輕盈,笑靨如花,為節日增添了一抹生動的色彩。
拜月儀式并不復雜。在庭院內擺放一張小桌,桌上放置香爐,然后將供品一一陳列。有時,姑娘們還細心地采來鮮花,插在供桌上。香煙裊裊,花香淡淡,裙帶飄飄,供品琳瑯,女子們低語的聲音呢喃輕柔,她們的心事與愿望似乎真的在這美好的氛圍中飛上了夜空,傳到了月亮那里。
祈禱過后,女子們又陳列出胭脂水粉,以送給織女使用。她們還在供桌上擺放自己的女紅,請織女欣賞指點。然后,女子們就可以圍繞供桌而坐,開心地吃瓜果、聊天了,她們一直玩到深夜才肯散去。散去前,她們將供奉的胭脂分成兩份,一份扔到屋頂,表示送給織女,一份自己留下,期待能獲得與織女同樣美麗的容貌。
筆者收藏的這件清中期竹雕香筒(如圖),其上雕刻的圖案正是二仕女在七夕節準備拜月乞巧的場景。香筒高19.6厘米,以竹為材,外壁以透雕技法雕琢浮云現月,古松繁茂,湖石玲瓏,仕女鬘髻簪篦,著霓裳珠玉,水袖飄帶,儀態秀美。天然石幾上爐瓶相陳,二女相依觀鏡,正在為乞巧精心裝扮。畫面與唐代詩人權德輿《七夕》詩:“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所描繪的詩意相契合。雕刻精細,極為寫實,如幾上杯內中空、繡墩所飾纏枝蓮紋皆一一刻出,為少見之竹雕香筒精細之作。
香筒,作為古代凈化空氣的一種室內用具,不僅是古代富貴人家必不可少的生活實用品,而且是古代文人追求馨香雅居的一種室內陳設品和裝飾品。香筒大多鏤刻圖紋,明末書畫家文正亨《長物志》記有:“香筒舊者有李文甫所制,中雕花鳥,竹石,略以古筒為貴,若太涉脂粉便稱俗品,亦不必置懷袖中。”從中可知文人所用香筒風尚,追崇簡明、清雅。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也曾對香筒的形制和功用作了獨特的描述。香筒的外壁鏤空處雕有精美的花紋,立置于桌臺之上,作為飾品,賞心悅目。筒內的煙香通過壁孔裊裊而出,冉冉升起,營造出馨香深遠入心脾、氤氳朦朧似仙境的氛圍??梢?,古代文人對香筒的使用推崇之至。
此件香筒雕刻技法純熟,刻工圓潤流暢,紋飾復雜,構圖緊湊而層次分明,鏤空處見其巧思,用刀干凈富有力度,在整體性之把握上非常用心,畫面契合古代文人審美意趣,端莊文雅,意境深遠,堪稱精巧別致之極品佳作。(程磊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