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極目”摩崖石刻 具有較高文化價值

2021-10-08 19:12:34 來源: 泉州晚報

近日,記者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獲悉,該館研究人員胡曉偉和林建華,在泉州東海街道云山社區附近的山頭上發現一方“極目”摩崖石刻。經過研究和考證,該摩崖石刻距今近890年,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它的發現也為今后調查或考古研究法石山一帶的文物史跡,提供了可靠的參考坐標。

熱心村民指引 尋碑之路順利

“在(道光)《晉江縣志》上明確記載著我們這里有‘極目’摩崖石刻,我也只知道大概的方位。”研究館員胡曉偉說,了解到相關信息后,他就展開了“尋碑之路”。

第一次尋找是一個周末,胡曉偉和妻子開車去了海印寺和寶珊花園一帶。在海印寺,他看到寺里的一些碑刻記載,判定“極目”摩崖石刻應該就在周邊不遠處。去年11月27日,胡曉偉和林建華來到云麓禪寺,這是第二次探尋。當地村民、時年77歲的顏秀治阿婆給胡曉偉提供了線索。原來,阿婆小時候經常上山撿柴,在山上看見過刻字石頭。由于阿婆腿腳不便,無法帶路,就推薦了她小時候的玩伴,同村的許福明阿伯給他們帶路。

在許福明的熱心帶領下,胡曉偉在云山社區附近的山頭上發現了“極目”摩崖石刻。“石刻上有一些苔蘚,‘極目’二字很清楚,但是‘極目’旁的兩個小字看不清楚,所以必須要做拓片。”胡曉偉說。

今年2月3日,胡曉偉邀請碑拓專業人士王贊成一起上山做拓片。

石刻拓片助力辨識 研究考證發現價值

據現場觀察,這方“極目”摩崖石刻朝南向,鐫于山腰一塊巨石上。石刻無框,幅高寬145×90厘米。榜書二大字“極目”,楷書,豎寫。左下有落款,字體較小,做了石刻拓片后,辨識出是“德燦”二字。

“這種無紀年石刻,字又特別少,研究的難度比較大。”胡曉偉說,“首先就是考證時代和作者,然后就是查閱資料。”隨后,他以“德燦”為突破口展開研究。

經查閱資料,胡曉偉發現《閩中理學淵源考》中有“德燦”的相關記載,“莊光,字德燦,尤溪人……與韋齋同講學,韋齋稱其識明志高,杰然自拔于流俗。”由此推斷“德燦”應該是宋代福建南劍州尤溪縣(今三明市尤溪縣)人莊光,他于建炎二年(1128年)中進士。

“韋齋”即朱松(朱熹之父)。朱松曾任尤溪縣尉,與莊光是一同講學的好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就出生于尤溪。紹興初(1131—1132年),朱松離開尤溪,赴泉州監泉州石井鎮稅。由此,胡曉偉推斷莊光到泉州拜訪好友朱松是很自然的事。此“極目”摩崖石刻應當是在朱松監泉州石井鎮稅期間,即紹興元年至紹興四年間(1131—1134年),由他的好友莊光所題。此外,宋末元初人、南外宗正趙必曄所作五言詩《法石山懷碧桃道人》中,有“層巖極目字,結畫清可模”之句,應是對“極目”摩崖石刻的真實描寫。胡曉偉據此肯定,該“極目”摩崖石刻所刻時間不會晚于元初。

確定了作者和時間后,胡曉偉指出該石刻的又一重要價值,即結合志書記載,確定“極目”摩崖石刻所在位置,就是文獻上鼎鼎有名的“法石山”(又名“萬歲山”)。“萬歲山”名稱的由來,即與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在此筑壇,為皇帝祝頌,高呼萬歲有關。陳洪進還葬其妻和女于此山,并在墓附近建寺(即佛教的功德院)以資冥福。該功德院后又稱法石院、法石寺。北宋泉州知州蔡襄作《荔枝譜》,記錄泉州荔枝優良品種“法石白”即出于法石院。南宋知州王十朋有《出郊觀農,飯蔬于法石僧舍,時方閔雨,有無麥之憂,因成八絕》詩中曰:“荔子今亡法石白,江山長帶佛頭青。老僧能說陳王事,遺冢猶傳女子靈。”宋末,泉郡西域人蒲壽曾隱居法石山中,自稱處士。其弟蒲壽庚據郡降元,宋幼帝至泉州城外不敢入,曾駐蹕于法石寺中。據此推斷法石寺應是宋代泉郡東郊一處非常重要的寺院,規模應不小。因此可以肯定,“極目”摩崖石刻的發現,為今后調查或考古研究法石山附近的史跡,提供了可靠的參考坐標。( □本報記者 郭芳蓉 魏曉芳/文 受訪者/圖)

標簽: 摩崖石刻 村民指引 研究考證 參考坐標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