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南:大力宣傳社會科學研究 成長著名數學家

2021-09-28 11:14:12 來源: 福建日報

0瀏覽 評論0

王亞南(1901—1969年),現代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教育家,湖北黃岡人,與郭大力共同翻譯的《資本論》三卷中文譯本于1938年出版。

1938年5月,東南沿海遭日寇鐵蹄蹂躪,福建省政府內遷永安,長達七年半之久。1944年夏秋,王亞南來到戰時省會永安,應邀任戰時的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研究所是福建省研究院的一個組成部分,原名社會科學部,1942年改稱研究所。原址在永安東坡,辦公樓于上世紀90年代末拆除。

王亞南到所后,大刀闊斧改組研究所,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史三個研究組,并親自兼任文史組組長,聘請著名新聞記者和政論家、中共黨員羊棗為政治組組長,聘請經濟學教授、中共黨員章振乾任經濟組組長,聘請中共黨員謝懷丹、余志宏、李達仁和胡瑞梁等一批仁人志士參與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出版發行了《社會科學》(季刊),籌辦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中國學術叢書》《社會科學叢書》等書刊。

在學術上,王亞南發揚民主,主張百家爭鳴,求同存異,重視培養新人。他大力宣傳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觀點、新方法,倡導用《資本論》的觀點、方法及其體系來研究中國經濟問題,以中國人的資格來研究政治經濟學,從中國人的角度研究分析中國的經濟問題,強調調查研究、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性,把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研究福建經濟時,他撰寫《福建經濟總論》,指出“把福建經濟的特異性指明出來,那就不但有理論上的必要,且更有實踐上的必要”。他根據福建省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社會歷史,具體分析了福建的工業、農業、商貿、金融等狀況,以睿智的眼光展望戰后的發展,前瞻性地提出發展福建經濟,尤其要重視變革社會生產關系:使我們的對外貿易不再具有買辦特質;使我們僑胞回國投資不懷有戒心;使我們的特產不完全依賴國外不易競爭和不易捉摸的市場;使我們的交通網金融網不成為流通外貨外資的工具;使我們已開辟或新開辟的土地不再荒置;使我們已經大量培養出來了的科學技術人才不再擠塞在教育界和仕途。

在研究農村土地問題時,他委派章振乾教授帶領余志宏、胡瑞梁、鐘其生等人,組成專門調查組到龍巖、上杭、連城、武平等縣,對原閩西紅軍土地改革區實地調查。1945年3月至7月的4個月時間里,共調查了1800多戶,訪問了各階層人士150多人,由章振乾寫出了《閩西土地改革區公田經營方式的研究》,發表在院刊《研究匯報》第二期上。這項工作對改進研究所的工作方法,加深對閩西土地改革區公田經營方式的認識,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王亞南大膽改革研究所的管理工作,選聘一些中共地下黨員、進步青年和有真才實學的社會科學工作者作為研究所的骨干力量,把馬克思主義引進了社會科學研究所,使研究所的工作生機勃勃,社會影響日漸擴大。王亞南還拿出主要精力,完成了以《資本論》的體系來寫中國經濟的代表作《中國經濟原論》,以及對社會科學表達新見解的《社會科學新論》等若干篇文章,在研究所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中國經濟原論》(1949年后再版改名為《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是中國經濟學的代表作,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典范,是現代“中國經濟學概念”的開篇巨著。1946年1月,該書在永安橋尾長風印刷所印刷,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被學術界譽為“一部中國式的《資本論》”。《社會科學論綱》是王亞南在永安完成的另一部巨著,1945年6月由永安東南出版社出版,1946年12月由福州經濟科學出版社增訂,改名為《社會科學新論》,其內容包括社會科學的認識論、社會科學的文化論、社會科學的戰爭論和社會科學的建設論四大部分。

正當社會科學研究所迎來蓬勃發展的時候,1945年7月至1946年5月,國民黨頑固派利用“周壁被捕事件”大打出手,在永安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羊棗事件”,王亞南在社會科學研究所全體人員會議上氣憤地說:“國民黨可以抓我們的人,但決不能迫使我們做他們要做的事。”他憤然辭職,離開了永安,前往遷至長汀的廈門大學任教。

1950年夏,王亞南出任廈門大學校長,將福建社會科學研究所歸并入廈大,所里的大部分研究人員成為廈大教師。他十分注意為黨為人民發現和培養有用之才。廈門大學數學系拔尖學生陳景潤畢業后被分配到某中學教書,工作和生活陷入困境。經王亞南努力,陳景潤返回母校,被安排在數學系工作,得以安心鉆研數學,逐步成長為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數學家。(魏興谷 鄭毅 文/圖)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