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名人用親身經歷提醒后人 要多加注意餐飲安全

2021-09-27 14:55:24 來源: 泉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

病從口入,健康養生必須注意節制飲食,特別是疫情肆虐之際,更應該有所忌口,以清淡飲食為宜,不應胡吃海塞,降低了自身的免疫力。尤其不應該違禁吃野生動物,以免成為病毒的寄生體。胡亂吃東西,會礙及健康。在這方面,一些古代文化名人是有過教訓的。

蘇東坡是位美食家,把滿足口腹之欲擺在重要位置。他患有痔瘡,按醫囑是不能吃濕熱的東西,但他卻對荔枝情有獨鐘,一吃就停不下來,并以詩明志“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發明了“東坡肉”的煮法: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灶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今天看來,這也是推介黃州豬肉的廣告佳文,當時確也帶動了少人問津的黃州豬肉得以大賣,解決了一批農戶的生計問題。作為美食家,他的特點是勇于嘗鮮,敢吃別人沒有吃過的東西。曾有士大夫之家,精心烹煮河豚,請東坡品嘗。東坡毫不忌諱,頻頻舉箸,大飽口福。吃后留下一句評語“也值得一死”——吃上這美味,死了也值得。這對主人而言,是對其美食的至高評價,也由此留下了蘇東坡“拼死吃河豚”的典故。為了美食,死都不怕,所以他又把筷子伸向了玉面貍、蝙蝠和薰鼠。在遭貶海南之后,這里氣候炎熱,野生動物特別多。蘇東坡什么稀奇古怪的東西都敢嘗一嘗,他在《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一詩中寫道:“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署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薰鼠、燒蝙蝠,他跟著當地人一起吃。以前聽到有人吃“蜜唧”(用蜜飼的初生鼠)會反胃嘔吐,后來也喜歡上了其滋味;就算專吃蚊蟲、充滿毒性的蟾蜍,他也照樣品嘗不誤。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吃多了,毒素自然就積攢在體內難以排解,最后蘇東坡因為熱毒發作且醫治不當而死。

唐代詩人孟浩然也是位耽于口腹之欲的饕餮之徒。他的性格本就是狂放不羈,好不容易逮住個與皇上見面的機會,他卻吟出了“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詩句,惹得唐明皇拂袖而去。后來當朝的權臣韓朝宗有意提攜他,約他一道進京面見皇上,以便乘機舉薦他出仕。不料到了約定的時辰,孟浩然卻沒有出現。韓朝宗只好上門去看個究竟,到了才發現孟浩然喝得酩酊大醉,正在酣睡呢。去接受皇上“面試”這么重要的事情,在孟浩然的心里都比不過一場酒席來得要緊。孟浩然是那種見了好友,一定要拉住喝兩杯的性情中人。他盼望已久的詩友王昌齡造訪襄陽,孟浩然當然是不會放過好友同飲的良機,兩人把酒言詩,不醉不歡,接連幾天都喝得“野童扶醉舞,山鳥助酣歌”。有好酒也得配以好菜,自然少不了當地著名的河鮮。此時孟浩然背疽初愈,遵醫囑是絕不能碰魚蝦的。但與好友喝得正酣,他早把醫生的禁令扔到九霄云外,猛啖魚蝦佐酒。結果是王昌齡還沒有離開襄陽,過分熱情的東道主孟浩然就溘然長逝了。

著名詩人杜甫一生顛沛流離,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喪亂出詩人”,國家不幸詩家幸,在艱難困苦中他寫下了很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朽詩篇。但最后他竟也是因為吃食致死,實在令人扼腕。據《舊唐書》“杜甫傳”載:“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安史之亂后,杜甫由成都遷居湖南耒陽,他到岳廟游玩時,恰遇暴雨,山洪阻斷道路,近十天沒東西吃。后來耒陽縣令知道了,安排小船將被困的杜甫安全接出來了。出于對杜甫的敬重,縣令安排了牛肉、白酒,盛情款待這位大詩人。沒想到連續餓了多天,腸胃一下子難以消化這么多食物,結果傷及了性命?;蛟S是吃得太撐了,或許是牛肉配白酒烈性太強,或許是因為天氣炎熱牛肉變質,造成食物中毒(“中毒說”是郭沫若的推斷),實際原因已經無從考究,但這餐盛宴導致大詩人命喪黃泉,則是確定無疑的。

假如這些文化名家能夠假以天年,當能再為后世留下更多的名篇佳作。但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他們留下的遺憾,也是一個教訓,提醒人們得注意餐飲安全,慎防吃出問題。這可以看成是這三位名人給后人上的最后一課。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