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制質量上乘景泰藍作品 堅持將藝術融入生活

2021-08-20 08:27:54 來源: 東南網

0瀏覽 評論0

同樣是“銅鑄胎掐絲琺瑯”,北京景泰藍早已名滿天下,莆田景泰藍則“養在深閨人未識”。日前,記者走進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莆田景泰藍代表性傳承人林輝設在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的工坊,目睹一根根銅絲被重新塑造,呈現千變萬化的奇妙過程。這項遺落民間數百年的瑰寶,正在新時代能工巧匠的手中傳揚出更強大的氣韻。

北藝南傳,漸具莆田特色

景泰藍在莆田播種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末。據《林氏家乘》記載,清順治四年冬,在興化城被清兵攻破之前,莆籍官員林嵋將明朝皇室的御用工匠安頓在江口林氏百廿間大厝內。歲月流轉,這些工匠及其后人留了下來,使源自北方的琺瑯工藝傳入莆田民間。

所謂“銅鑄胎掐絲琺瑯”工藝,就是將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圖案花紋粘焊在銅胎上,再把琺瑯釉料填充在花紋內,經反復燒制、打磨而成。與北京景泰藍相比,莆田林氏銅鑄胎手工掐絲琺瑯工藝不僅保留了明代宮廷琺瑯技藝的精髓,還結合了莆田當地特色人物造型與精湛的鑄銅工藝,能自如地打造各種大型的器具和人物造像,形成了渾厚凝重、精致細膩的藝術風格,被業界譽為“南方景泰藍”的代表。

“北方景泰藍是鍛胎,常見作品多是一些器皿,造型比較簡潔。”林輝告訴記者,南方景泰藍最大特點是鑄胎,胎體較厚,燒完以后不變形,也因此善于制作人物造像。此外,在最后一道工序上,北方景泰藍采用鍍金工藝,顏色比較艷麗,南方景泰藍采用鎏金護色,顏色相對古樸沉穩。

從設計構圖、塑造模型,到掐絲、點藍、燒藍、鎏金,每件景泰藍作品都要經過幾十道工序。無數的細節,考驗工匠們的指尖功夫、色彩搭配水平和藝術創作能力。比如,掐絲是在銅胎上操作,空間有限,且著重線條的婉轉、層次的豐富,這就需要極大的專注與耐心。“當學徒時,單掐絲我每天得練上十幾個小時,學了五六年才算出師。”林輝說。

在所有工序中,點藍最為“出彩”。據林輝介紹,點藍是用滴管將琺瑯釉料填充入繁復的花紋內,給胎體上色。顏色的深淺、明暗、過渡,都受控于點藍師對色彩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方寸之間描繪出流動的漸變,這也是景泰藍工藝的“黑科技”所在。

懷抱初心,重拾昔日榮光

林輝的父親、祖父曾是涵江有名的景泰藍匠人,耳濡目染之下,他從小就立志承襲這項祖傳技藝。雖然莆田景泰藍一度行情慘淡,但林輝心中始終有個復興祖藝的夢想。改革開放后,他先是辦了一間機修廠積累資金,2012年又正式創辦藝術品公司,專門制作景泰藍工藝品。

祖藝的復興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一開始,工人時不時就燒壞銅胎。林輝坦言,鑄胎的燒制難度非常大,因為胎體厚薄不均,火候掌握不好,就容易出現掉絲或銅絲燒化的情況。后來,有的工人焊藥粉下得太多,或者邊邊角角的地方燒制不勻,又要從頭再來。在不斷摸索、失敗、總結、再試驗的磨礪中,林輝與他的團隊終于燒制出質量上乘的景泰藍作品,并逐步打開了市場。

為了更好發揚莆田景泰藍工藝,林輝一心要在業內干出更大名堂——打造一尊世界上最高大的景泰藍媽祖圣像。有多高大?3.23米——媽祖誕辰是在農歷三月廿三。

“要冒很大的風險,因為沒有人做過。萬一失敗,幾百萬元的投資就都沒了。”不過,早年從事大型機械加工的技術經驗,讓林輝相信自己的決定。他對兒子說,別人不敢投資他來,“只要產品做得好,肯定有人埋單”。

“光打造胎體,就用了500多公斤紫銅。”林輝介紹說,這尊景泰藍媽祖圣像使用了近20萬根銅絲,鑲嵌出4龍10鳳、40多朵牡丹、5朵蓮花、18只蝴蝶、20片祥云、上萬個云朵紋等造型,鎏金工藝則使用了3000多克純金制作。他表示,圣像采用一整尊工藝燒制,沒有一處拼接,實現了景泰藍工藝的又一次技術難度突破。

2017年6月28日,經“扛旗”世界紀錄認證師現場測量認定,這尊耗時近兩年時間才完成的媽祖圣像,被確認為“世界上最高的琺瑯面無拼接景泰藍媽祖像”,莆田景泰藍工藝隨著媽祖文化的傳播,“酒香”飄出“深巷”。

求變創新,藝術融入生活

“要使景泰藍工藝品貼合市場需求,就要讓作品真正進入百姓生活,實現景泰藍藝術的生活化。”幾十年見證行業的興衰沉浮,林輝更加明白,只有創新才能讓這項非遺技藝走得更遠。

除了擅長的神佛造像,林輝目前已將景泰藍工藝運用到服飾、筆架、茶具等的制造或裝飾中,在兼顧藝術性的同時,讓景泰藍以更親民的方式亮相。比如,他創作的媽祖平安鎖景泰藍皮帶扣,讓原本普通的皮帶也沾上一層地域文化色彩。此外,他還將景泰藍工藝與陶瓷工藝、木雕工藝等結合,不斷追求景泰藍作品在形式上的創新。為了提高工藝效率,他對3D建模打印等新技術也來者不拒。

為了擴大技藝傳承隊伍,林輝團隊與省內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培訓機制,成立了“福建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實訓基地”,從校園中尋找和培養對傳統工藝感興趣的年輕人,積極傳播莆田景泰藍文化。

對于莆田景泰藍的未來,林輝有信心也有動力。“景泰藍工藝品過去是稀有的,長期居于廟堂之高,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它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只要我們堅持‘藝術融入生活’,不斷創新設計、提高品質,整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是可觀的。”(東南網記者 陳玲玲)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