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小島因地制宜發揮“海派”優勢 精耕生態產業

2021-08-19 10:04:33 來源: 福建日報

0瀏覽 評論0

陽光、沙灘、浪涌澄澈、海風習習……在龍海的大地上,散落著點點島嶼明珠。海島缺少內陸發展依賴的腹地和礦藏,卻坐擁大自然碧海藍天的饋贈。

連日來,記者登上浯嶼、玉枕、海門3個小島,探訪小小海島如何盤活資源,因地制宜發揮“海派”優勢,精耕生態產業。

海島旅游

晴天里的浯嶼島,以藍天為背景,白紗披身。隨處可見的石厝略顯斑駁,或被改造成休閑復合空間,或是民宿、餐飲店。

浯嶼島地處龍海港尾鎮。30年前,它還是個小漁村,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漁船13艘。而現在,浯嶼島已有354只鐵殼船。得益于鐵殼船噸位大、馬力大、產量高、安全性強等優勢,鼎盛時期,全村每年產值可達10億元,人均收入超3萬元,海洋捕撈產量約占龍海海洋捕撈量的三分之二。

2014年起,浯嶼島嗅到旅游商機,結合海島特色,對外招商引資,引入“海上田園”休閑旅游項目。從廈門和平碼頭出發,途經雙子塔、鼓浪嶼等景點,一個小時后,便能抵達這個休閑勝地。在這里,游客可以體驗觀賞魚類養殖、垂釣、帆船、摩托艇、快艇、休閑咖啡茶座、海鮮自助餐廳等業態。

“以生態養殖區為例,我們采用行業前沿的高分子高密度浮筒材料,經受住多次臺風的考驗。”海上田園的項目經理王福榮表示,這里離廈門近,漁船數量也十分可觀,與海上休閑形成配套產業鏈。現在,浯嶼已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漁民”的產業模式,引導本島漁民共同參與生態養殖,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海洋科普教育,參與親子互動。

面對疫情防控形勢,不少市民選擇就近游玩。暑假期間,年輕人成為浯嶼游的主力軍。如今,浯嶼有不少“秘境景點”被逐漸發掘出來,像鐵殼船最佳觀賞地、長長海堤、燈塔浯嶼等,都是小眾旅游愛好者玩海的樂園。他們以獨特的視覺體驗欣賞海島之美,拍出各種火爆網絡的照片和視頻,發掘出浯嶼島更多新的打開方式。

“海上旅游業發展的季節性強,受天氣因素影響大。因此,讓浯嶼島從風險高、利潤低的捕撈業中轉型,把它打造成集戰地觀光、休閑觀光、養殖觀光、海釣基地娛樂、媽祖文化、漁村特色為一體的海島旅游文化綜合體才是其最終目標。”村支書鐘東升表示,浯嶼島已建成商品一條街,帶動海產品發展。另外,餐飲、民宿等形式的休閑漁業也在不斷發展中,全年游客100多萬人次。

海島美味

滔滔九龍江,奔涌入海流。在九龍江入海口,玉枕渡口猶如一個小集市,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游客、車輛、貨物不停地上船下船,裝載卸貨。

玉枕島,是九龍江經過長年累月沖積而成的一個島嶼,呈雞蛋形,屬龍海海澄鎮北部一個建制村。全島面積約6平方公里,島上有6000多名居民,環島堤岸總長約14.1公里。小島距廈門僅8海里左右,夾雜在廈門與漳州的中間,猶如一艘巨型航空母艦橫亙江口。

島的東岸,蔥綠茂密的紅樹林一片接一片,成群結隊的白鷺選擇在這里繁衍棲息,秋風從海堤襲來,一行白鷺直上青天,游客徜徉于此常常會為群起的鳥感到驚艷。

夕陽映照下的玉枕島水天相連,5000多畝水產養殖池連片成田,在余暉傾瀉下閃爍著縷縷金光,構成一幅“漠漠水田飛白鷺”的優美畫卷。

玉枕島上還有幾條縱橫交叉的溝渠,兩岸停駐著樣式各異的木船。這里外通江海,漲潮時潮水涌進,漁民則乘機撐舟出海作業,并趕在落潮前滿載著收獲回家。

“淡咸水交匯處的魚特別好吃。所以,玉枕漁民不僅捕魚,也利用這得天獨厚的養殖資源,養殖海產品。”漁民蔡建明說,村里養殖的龍膽、青斑魚、九節蝦、對蝦、紅蟳、黃翅魚、鱸魚、跳跳魚等各種海鮮,銷往廈門各大星級酒店,甚至遠銷全國。

村里有100多戶養殖戶,水產養殖年銷售量5000多噸,產值3億元,村民人均收入約1.8萬元。

處于驚濤駭浪的江海之上,玉枕島人還練就了一身獨特的看家本領,那就是造船和修船的技術遠近出名。上世紀80年代,玉枕就開展修船業務。現在,玉枕島共有3家修船廠,維修民用船、公務船等。

餐飲+旅游

廈漳大橋,跨過一座島——海門島。

在整個九龍江的入海口,有三座小島遙相對望,它們如同三扇大門守衛著整個臺灣海峽和九龍江的入海口。這三扇大門就是海門、廈門、金門。從地圖上看,這座曾與廈門、金門齊名的島,位于龍海浮宮鎮,呈梭子形,雄鎮九龍江出海口。島上有兩個建制村——海山村和海平村,面積3.5平方公里,是廈門鼓浪嶼的兩倍。6600名村民以打魚為主,以養殖和種植為輔。

廈漳大橋沒開通之前,海門島幾乎是一座孤島,鮮有人問津,進出島只能靠水路。廈漳跨海大橋通車后,從海門島出發,到廈門只需15分鐘。

近海捕撈是漁民千百年來“靠海吃海”的生計。海門島海平村村民林炳輝說,整個海門島,有著三四百艘漁船,島上各類海產品琳瑯滿目,經過對岸的公路,都可以聞到島內的魚腥味。正是這股魚腥味,讓島外人食指大動。這兩年來,常有不少廈門、漳州、泉州市區的游客到島上吃海鮮。

“這里咸淡水交接,水質優良。跟玉枕村相比,我們更靠近入海口。普通黃翅魚一公斤40多元,海門島的黃翅魚卻能賣到80多元。”海山村村支書許章元說,海門島的白鯧魚、黃翅魚、龍利魚、午仔魚、小白龍(絲定魚)、烏仔魚(尖嘴魚)、石斑魚、剝皮魚、帶魚、馬鮫魚等,都有十足的地域特色。

“島上有20多家餐廳,海產品養殖約3000畝。11月是餐飲淡季,其他基本都是旺季。海門島盛產‘土筍’,一年四季都可挖掘。‘土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制作成的土筍凍是宴席上一道美味佳肴。”許章元說,大部分游客來的第一選擇當然是品嘗鮮美的海鮮大餐。體驗式的美食更符合年輕人活躍的天性,先來一場出海捕魚、燈光捕魷、趕海挖海膽等漁家樂體驗之后,再將漁獲交給店家加工,才是真正的美味享受。國慶、春節等長假期間,餐飲從業者最高營業額可達100多萬元。

在海門島西岸的灘涂上,有一大片紅樹林,屬省級自然保護區,物種繁多。

海門島是鳥類的樂園。在海門島可以看到40多種鳥類,有灰鷺、棕背伯勞、八哥、蒼鷺、翠鳥等。電線桿上、巖石上、灘涂上、水田邊、池塘邊、牛背上,處處都有鳥的身影。說到海門島的美,許章元感嘆道,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旅游島的最大本錢,而“餐飲+旅游”這種無煙商業,也給村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本報全媒體記者 蘇益純 通訊員 周志榮 藍毅輝)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