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過夏天詩情畫意 三種藏品可以窺見端倪

2021-08-06 10:22:14 來源: 閩南日報

0瀏覽 評論0

所謂“消夏”,就是以消遣的方式度過炎熱的夏季,這是一種輕松愜意,悠然自得的姿態。清代鄭國藩曾作《消夏詞》云:“楝花開過日方長,菡萏風來滿院香。雪藕一甌棋一局,人間何處不羲皇。”由此可見,古人過夏天并非是我們想象中那么不堪,反而更加地詩情畫意,其樂無窮。從一些藏品中我們便可以窺見一些端倪。

清康熙竹雕高士消夏圖詩文筆筒,高15厘米,選用一段致密的竹節雕成,圓筒式,平沿,厚壁,橫膜為底,隱起三足。外壁雕高士消夏圖,見柳枝依依,臺榭掩映,高士倚窗而臥,閉目養神,童子持帚掃院。筆筒一側陰刻唐代王維的《田園樂七首·其六·閑居》一闕,與畫面交相輝映,堪稱合璧之作。詩曰:“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落“墨山”印款。“墨山”,是清康熙年間嘉定竹刻名家周乃始的號,他會唱曲,能說書,精篆學,工繪事,善雕鏤,竹刻以芭蕉叢竹為主。其作品追求“極物之體,盡物之神,得物之趣”的境界。康熙竹雕筆筒至今所見甚少,十分珍貴,名家之作就更罕見。該件筆筒采用淺浮雕技法,以刀為筆,運刀技法嫻熟老辣,未受材質所限,游刃有余不減刀趣。筆筒集詩、書、畫、刻四美兼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瑰寶。

明中期剔紅月夜消夏圖倭角方盤,長20.3厘米,寬20.3厘米,方形,倭角,底承倭角四足。盤內壁四周雕刻纏枝花卉紋,盤底四周雕花卉紋,規整統一,底髹黑漆,中間開光以錦紋為地,雕月夜消夏圖,山石林立,柳樹成蔭,一座樓閣拔地而起,一高士手持蒲扇倚窗納涼于閣內,喜笑顏開,只見不遠處一童子攜琴緩緩而來。湖水依依,清波蕩漾,木舟停靠岸邊,一高士盤坐船頭,持笛而奏,悠悠笛聲伴伴隨著夏日一絲涼風,沁人心脾,令人陶醉。遠處高山聳立,山巒起伏,其間松柏連排,一輪圓月正掛當空,相映成趣。

剔紅為雕漆品種之一,又名“雕紅漆”或“紅雕漆”,是以紅漆層層加髹于木胎之上,再于厚厚的漆層上雕刻圖案,或淺刻,或浮雕,進而呈現豐富細膩的裝飾圖案。其技法成熟于宋元之際,發展于明清之時。此方盤整體畫面層次清晰,有條不紊。意境愜意悠然,對山水樹木刻畫精細,線條準確到位,生動精美,遠近有致,非常精細。人物衣著、發式、動作各不相同,刻畫 清晰生動,刀工一流。無論工藝、技法都堪稱上品,為明中期難得一見的漆器珍品。

清中期白玉雕仕女消夏擺件,長8厘米,白玉為質,立體圓雕。主體為側臥仕女,體態豐腴圓潤,左手支頤,右手持扇自然擱于右腿上,手腕戴手鐲,倚于書卷形枕上,衣帶飄浮于四周。仕女神態安詳,以手支頤,怡然自得。其右手臂上立一小貓,昂首張望,貓爪搔弄人耳,十分可愛,畫面生動和諧,趣味十足。白玉是和田玉中的一種,質地純凈,顏色潔白。在制玉繁榮期的漢代、宋代和清代,優質白玉經常被用作雕琢“重器”,一般的白玉稍微帶點青色,亦是相當寶貴的。特級白玉色澤光彩如同凝脂,稱之為“羊脂白玉”。此擺件玉質從色澤上看,當為優質白玉無疑,且雕刻細致,拋光滑亮,造型少見,是難得的精品。(記者劉衛平)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