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遺產展示館開館免費開放 見證宋代泉州興盛商貿
7月26日,泉州13個系列遺產展示館開館,免費對公眾開放。其中“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展示館位于泉州海交館主體樓一層,展廳內展出600多件文物展品,結合圖版、視頻、互動觸摸屏、景箱、場景等多種形式進行展陳,共同勾勒出22個遺產點產生的歷史背景及豐富的遺產價值。
夢回古刺桐港
宋元時期的泉州,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座繁忙的城市,古刺桐港停滿了世界各地的海舶……走進展廳,光影技術呈現出浪花影像,讓我們踏浪而行,回到乘風破浪的那個年代。
動靜態結合的仿古畫卷《刺桐夢華圖》,再現了宋元泉州港城的運作模式,漲海聲中,萬國商船集聚,碼頭帆檣林立,參觀者仿若置身宋元時期的古刺桐港,在街巷、碼頭或悠閑或忙碌與萬國貨品擦肩而過。這幅畫堪稱“泉州版的清明上河圖”,為泉州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蔡永輝教授、許瑞珍副教授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家跨界合作,歷時一年多完成,不僅細節考究,還精妙地將關帝廟、清真寺、開元寺等泉州十多個遺產點收入畫中。
再看首次展出的唐宋元的城磚,上面有古代中國人記錄的文字:唐“府衙子城”、宋“嘉定三年修城官磚”、元“元年譙樓造”,它們歷經千年滄桑,印刻著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繁華,向人們述說著一座城市的歷史積淀。
再現“漲海聲中萬國商”
那時候的人們以海為生,海外的人歸航時,看到屹立山頭的姑嫂塔、六勝塔時,便知道故鄉到了。石湖碼頭、江口碼頭、洛陽橋、安平橋,輸送著來來往往的物與人,將中國與世界連接。參觀了展廳中泉州航標塔、碼頭與洛陽橋的展示場景之后,我們將看到“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熱鬧場景——
新的一批海外珍寶到貨了,眾人抬著百貨,興高采烈,沉浸在歡樂的“迎番貨”場景里,好像過年一樣熱鬧,商業氛圍非常火熱。
宋元時期的外國人在泉州“可以找到來自世界遙遠地方的商品”,景德鎮窯、建窯、龍泉窯等各色產品集聚泉州,銷往世界各地。宋磁灶窯綠釉印花碟、宋德化窯青白釉雙系罐等“南海1號”出土物,印證了宋代泉州商貿的興盛。
我們在展覽中還能看到宋三司布帛尺、宋代布帛殘片,宋三司布帛尺由官府掌造,主要用于征收布帛之用。當時,泉州以及中國各地產的綢緞曾享譽世界。“刺桐一帶可以擁有的一切商品中,最高級的、最好的則是各種顏色的絲織品,其中又數絲織和鑲金的衣服為佳”。再看安溪縣竹山冶鐵遺址出土的鐵渣標本,當時泉州還是重要的冶鐵產地,泉州曾將自產的鐵制品不斷運往異國他鄉,為世界人民帶去了豐富的商品。
呈現最新考古成果
展覽展出了泉州近年來的最新考古成果,展品包括南外宗正司遺址、市舶司遺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的出土文物。
寫有“官”字的磚、寫有“宗廚”的瓷片以及出土的器具殘片上的允、叔、仲、彥、宗、崇等墨字,許多首次對外展示的文物,幫助參觀者更加直觀了解關于南外宗正司的奧秘。南外宗正司是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管理機構,作為宋元泉州最獨具特性的社會階層,南宋皇族廣泛參與泉州各項社會事務與海洋貿易,客觀上促進了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繁榮。
而市舶司遺址出土物中,文物碑刻里便寫了不少相關任職者的名字,如趙汝適、郭晞宗、亦黑迷失、傅自修等,還有泉州市舶司遺址里出土的瓦當、磚塊、青白瓷、醬釉器,見證了古海關遺址曾經的繁忙景色,總之,這些人守護、管理著泉州的海洋貿易。
海洋商貿的繁榮,帶來了多元文化的格局,開元寺內的印度文化石刻造像、中國飛天、印度妙音鳥等造型,以及潘總領石碑、淵源于波斯摩尼教(明教)的創始人石雕造像等,與泉州古城的紅磚古厝交相輝映,書寫著世界文化和諧共處的傳奇故事。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展示館將泉州22個申遺點有機串聯,生動反映出宋元時期的泉州具有產-運-銷功能高度整合的城鄉一體空間結構、完備的制度體系、發達的經濟水平、中外風格多元薈萃的聚落景觀以及包容的文化態度,展現出歷史上不同海域、不同國度、不同宗教、不同族群多元共存、和諧共處一城的物質和精神遺產。這些寶貴精神財富,至今在泉州這座古城里生生不息地延續著……(胡丹揚洪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