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不了事”窗口 為老百姓反映問題提供出口

2021-07-23 15:31:02 來源: 泉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

兩個多月前,豐澤區行政服務中心在全省首設“辦不成事”反映專窗,借實體窗口和政務新媒體平臺,收集企業和群眾辦事的堵點和痛點,為的就是協調各部門合力辦成一系列難事。近日記者探訪了“辦不成事”專窗,發現“辦不成事”窗口幫老百姓辦好了不少實事、難事。

近年來,泉州“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政務服務水平顯著提高,“門好進,臉好看,事好辦”,企業和群眾辦事比以往省時省事不少。但也應該看到,個別“事”因為種種原因——或是跟相關法律或政策不符;或是新興事物,現有政策沒有明確說法,抑或涉及多個部門,需要跨部門協調:事情成為一時辦不了的“疑難雜癥”。老百姓到政務大廳來辦事,目的就是要辦成事,如果事情辦不了被一推了之,內心免不了有疙瘩和不悅,這可能會影響到干群關系的和諧。

這是“辦不了事”窗口設立的初衷:針對群眾線上或線下提交申請材料后,非企業、群眾自身原因未能成功受理、審批或多次來大廳未能解決的問題,進行梳理反饋、分析原因、協調解決,讓這些問題從“辦不成事”變成“辦得成事”。“不能辦”的,當場立即做好解釋疏導工作;“很難辦”的,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5個工作日解決問題;“不給辦”“拖延辦”的,進行監督問責。

“辦不成事”窗口顯擔當。窗口的設立,為老百姓反映問題提供出口,為老百姓“辦成事”提供路徑。“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把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和揪心事化解掉。這種主動作為、擔當有為的服務理念,體現了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和情懷,體現了對群眾利益的重視和呵護。

比如一些“辦不成”的事,涉及的部門比較廣,涉及的政策比較多,涉及的專業性也比較強,如果沒有擔當的精神和果敢的魄力,“一竿子插到底”,徹底打破部門之間的隱形壁壘,是很難破解問題的。本報記者的探訪中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市民洪先生在申請培訓場所裝修工程施工許可證時,遇到教育局、住建局、市場監管局等多部門規定相互制約的情形。幾個部門坐下溝通后,區住建局率先破題,提出用“籌建章”代替企業公章申請辦理施工許可證,企業有了施工許可證后續就可以申請辦理消防驗收、辦學許可證、營業執照,問題迎刃而解。

“辦不成事”的擔當精神,還體現在政府部門刀刃向內、自我糾偏的勇氣上。幫老百姓辦成一件“疑難雜癥”了,不是從此就一勞永逸了,而是要有逆向思維、懂得換位思考,檢視事辦不成是堵在哪、慢在哪、卡在哪,總結歸納共性問題,在查漏補缺中自我完善,在解決問題中更新升級,進而在體制機制層面作出改進,推動政務環境進一步優化,讓群眾“辦不成的事”越來越少。

就像多個部門共同解決了洪先生的難題后,就可以推而廣之,解決之后一系列這樣的問題;破解了蟳埔社區老蚵殼厝的修繕難題后,就可進一步簡化、完善房屋修繕的審批流程,爭取形成經驗,向全市推廣。

可見,“辦不成事”窗口是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具體舉措,其以專窗設立為契機,著力解決企業和群眾辦事中遇到的難點、堵點,讓企業和群眾在辦事過程中少跑冤枉路、少說冤枉話、少花冤枉錢、少做無用功,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也極大提升了政務服務事項的辦理深度和服務品質。有理由相信,始終把企業和群眾“辦不成的事”掛在心間,就能真正實現“沒有辦不成的事”。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