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城村帶你穿越回明末清初 清古民居正在全面修繕
2021-07-19 11:45:45 來源: 閩北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建甌市東游鎮黨城村,素有“錢糧跨五縣,八閩君子鄉,東河金黨城”的美稱,自古以來因富庶繁華而遠近聞名。2014年,黨城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6年被評為“福建省第五批歷史文化名村”。己亥初秋,筆者隨座談建州團隊前往黨城,轉了一圈,頗感震撼。
黨城原名叫長城。嘉靖《建寧府志》記:“古長城,在安泰里,按舊志云,父老相傳,古嘗于此為州,以土薄水淺不果,宋時尚有城隍廟故址,通志謂五代十國時王審知據閩遷城于此,其地今呼為黨城。”
黨城村地處松溪(東溪)和水源溪交匯處,有相對開闊的溪流沖積平原,土壤肥沃,在農耕時代,極有利人類繁衍生息。到了明清時期,黨城憑獨特而優越的地理優勢,商賈云集、人才輩出。
走進黨城,我仿佛穿越時空來到明末清初,因為那里依然保存著一條全長1000多米、寬2米至5米的長街,以及 80多棟明末清初的古民居。這些古民居,大多采用平雕、浮雕、透雕等工藝。梁柱、桁條、墻體、天花板或畫花鳥魚蟲或雕龍刻鳳,無論是木雕,還是石雕、磚雕,也無論是平雕,還是浮雕、透雕,其雅麗、精湛,無不令人嘆為觀止。
走進黨城,向導介紹說,文官宅邸,始建于清雍正初,主人華聲公官拜太子太傅。這宅邸,正廳風火墻楣采用純天然涂料,畫面栩栩如生,色彩艷麗。客廳與天井用長青石板鋪成,正廳的牌匾、梁托、窗戶及房屋門面的花格均為楠木等貴重木材雕成。在那里還有一間獨具特色的小姐繡花樓,說它獨特,是因為閨房樓板由青磚砌成,隔熱且隔音,建造頗有技巧。值得一提的是葉氏大宅(屬文官宅邸),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是時任浙江省建德府壽昌縣正堂的葉乾臣回家省親時的府邸。宅內仍保存著“浙江壽昌縣正堂”的牌匾。游人一到,主人總會將其牌匾出示給人看,并講述葉乾臣的為官業績。
武官宅邸,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是清道光武門提督華國公的官邸。這宅邸,相當寬闊,門楣上雕有虎頭像,中間是雙獅搶繡球,兩旁一對鳳凰搶珠更是造像逼真。兩邊石雕門聯雕刻有“理學淵源衍紫陽,入纓奕禮叨丹陛”。門外兩邊立有縛馬石柱。尤其是廳堂地磚鋪設頗為講究,四周砌有三行正方形方磚,中間砌菱形方磚,菱形方磚鋪設有如武衙門的白虎堂,極顯其威。
財主宅邸,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在那里,我們隨處可見地上鋪著長長的青石條。傳說大宅地下有七層石板,石板下面埋藏有金銀珠寶大缸。當年有人在六房厝祖遺鍋灶臺下曾挖出幾個重800克和重250克的銀元寶,在葉氏祖宅廢墟下出土了2000多塊銀元。這也許就是“東河金黨城”傳說的由來。
走進黨城,一開始我對八閩“君子之鄉”頗感困惑。財主乃唯利是圖者也,財主村怎搖身一變為“君子之鄉”呢?后來,向導告訴我:“乾隆年間,松政官船運送貢銀去省城福州,途經黨城河道時突遭龍卷風,官船觸礁漏水,將300箱貢銀卸在黨城碼頭。經過三天搶修,官船在夜里匆忙啟航南下,結果將兩箱貢銀落在了碼頭。到達福州時才發現少了兩箱貢銀。押船官差星夜策馬趕回黨城,發現七晝夜過去,那兩箱貢銀竟然還原封不動地留在了碼頭。這事傳開后,衙門為褒獎黨城人路不拾遺的美德,授予黨城‘八閩第一君子鄉’牌匾。”
財主村變為君子之鄉,這肯定與黨城人崇尚教化有關聯。據史乘記載,唐宋開始,黨城人就開辦了私塾。清初雍正丁未年黨城人改私塾為右文書院。書院深約60米,寬約20米,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土木結構,分正廳、登贏橋、文昌帝君殿三進,每進均有石階。登贏橋為石拱橋,石橋兩邊為石砌欄桿;登贏橋下有兩口下泮池,下泮池兩側還有兩間書齋,古樸幽靜。
回黨城村部,向導告訴我:近年來,為保護好古民居,建甌市政府已委托南平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村莊進行了總體規劃,對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目前,已開始對64棟明清古民居進行全面修繕保護。2020年,我們進村時,還見到工匠們在修繕古民居。真是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