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制作生產土紙——連史紙 蘊藏歷史故事

2021-07-19 11:39:17 來源: 閩北日報

0瀏覽 評論0

在閩贛邊界的光澤縣,鄉村生產一種土紙——連史紙,非常出名。民間都是使用這種紙,它的來由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明末清初年間,閩西有一位姓連名史的人逃難來到光澤司前。見這里地處偏僻,山高林密,竹林森森,且土地肥沃,民風淳厚,于是就在這里安家。

可是當地人都是靠種田生活,他從沒有種過地,對農田那一套一點都不懂。他在家鄉是紙工,為人家的紙槽(造紙手工作坊)造紙,有一手好的造紙手藝。來到這里后,種地不成,就要想辦法生存。他看到山上到處是茂林修竹,毛竹資源豐富,而且質地很好,是造紙的好原料。他想想還是重操舊業好,就自己開起紙槽造紙。當地一些人不會造紙,因為沒有紙用,外面賣的又貴又不方便購買。他的紙槽做出的草紙、黃紙等在民間很有市場,很受民眾喜歡,很快在當地就供不應求。

連史這個人做了一輩子的紙,有比較高的造紙技術,而且對造紙很癡迷。因為造的草紙、黃紙都是低檔的紙,他想造出一種像宣紙一樣名貴高檔的紙,派上更廣泛的用途。于是他經常和幾個徒弟琢磨,反復進行試驗;在原料上選擇,在工序上改進,在質量上提高。他選用剛落籜拔節的嫩竹,經分段截切、浸泡、搗捶、晾曬等制成竹絲,再將竹絲加入石灰堿腌泡,再進行搗爛、蒸烤、攪拌、漂白成紙漿,造出紙來。開始紙色外觀、柔性等都不夠;他又跑回閩西老家一趟,向一些老紙工請教,回來后再不斷改進。雖然工序繁雜,但最后加工出來的紙潔白、柔軟,而且薄而透明,寫字著墨凝結很好,類似宣紙。他很高興,一輩子造紙終于造出了好紙。這種紙可用于印制書籍、家譜、繪畫、書寫等,人稱“改良的宣紙”。一些紙商聞訊都來購買,紙根據不同的質量進行分級,不斷地銷往周邊縣市和上海、杭州等地。

連史師傅造出這種紙不久后就去世了。臨終前,他把這項技術傳給了幾個徒弟。這些徒弟后來也到各村去開紙槽。生產的連史紙,成為清年間光澤當地一大特產。因為這紙是連史師傅發明創造的,為了紀念他,當地人就把這紙叫做連史紙。連史紙生產在司前當地流傳了幾百年,民間多是家庭作坊制作生產,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因為各種原因,民間才停止了連史紙的大批生產。

2012年,光澤縣的連史紙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南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作者:王建成)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