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縣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 打開山里世界
2021-07-07 09:42:47 來源: 福建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吃完早飯,家住華安縣湖林鄉石井村的陳中松開著電動三輪車出門了,一曲山歌還沒哼完,他就來到了自家的梯田。“公路不僅修到了家門口,還直通田間地頭。”
華安縣位于漳州北部,地處戴云山南伸支脈與博平嶺東南伸支脈,山巒疊嶂、峰高谷深,連片大山阻隔了這里與外界的交往。
近年來,華安縣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截至目前,全縣交通公路總里程1382公里,實現鄉鄉通干線、村村通硬化路,一條條大路慢慢打開了山里的世界。
美麗山區輸出美麗經濟
“新中國成立以前,華安縣既無公路,更沒有鐵路,對外交通主要依靠九龍江北溪的新圩古渡口。”華安縣交通運輸局局長湯奇才告訴記者,歷史上,華安山路十八彎,能走的路都是崎嶇小徑,有華豐至嶺兜、華安至安溪、華安至高安通漳平永福等10余條古道。
“上畬寨,爬山走小路,雙腿連雙手,盤旋而上。”華安縣新圩鎮官畬村黨支部書記藍庚遠告訴記者,20多年前,官畬村是全縣最窮的山區村。“講發展沒項目,講計劃沒思路,搞生產沒本錢;學靠賒,醫靠借。”
而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桃花源”,卻因一條條公路而撩起面紗。
“昨日聽說你要來,妹妹心歡喜,早早已在大路旁,遙望盼你來……”6月27日一大早,官畬村的藍彩珍與姐妹們在村寨口用畬語唱起山歌,迎接八方游客。縣投資千萬元,將官畬村通往外界的芹官線,改造升級成省級生態示范路。
公路,不僅讓畬寨農民走得穩、走得安,更讓各地游客進得來、留得住。如今,每天都有不少游客來到這里體驗畬家風情。官畬村也趁機吸引國企進駐,發展鄉村旅游。一度落后的官畬,成了華安的“先進生”,入選了全國首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以前,村民千方百計離開村寨外出打工。現在,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有穩定的收入。”藍彩珍說,去年官畬村集體經濟固定收入增加至30萬元,景區門票收入的10%作為村民分紅,全體村民共收到分紅現金49萬元,人均1000元。
“景區建設,旅游部門會根據交通道路情況進行梯度開發。首先,道路通達的景點,我們優先進行開發,確保有限的資源發揮最佳效果。”華安縣全域旅游辦公室副主任蘇意水表示,一些開發價值大的景點,或已經成串的文化、旅游、民宿景點,旅游部門也會同交通運輸部門一起規劃,盡早打破交通瓶頸。
如今,華安縣已實施旅游主通道貫通、旅游環線建設、精品旅游路示范“三大工程”,投資約4.07億元建設PPP公路——上坪土樓群至大地土樓群公路。“我們還建設了6條集旅游、生態、文化、產業、安全為一體的‘五合一’特色公路,七彩官畬、新圩古渡等重點景區實現串珠成鏈。”湯奇才表示,在“后運輸時代”,公路本身也成為一處風景。因此,華安縣對道路進行亮化、美化、文創化。花海沿著景區、道路、溪流建,沿路還建有文化驛站、涼亭、花架、交通廁所、停車區……公路上流動的不只是風景,還有文化和思想。
群眾參與,“建養管運”一盤棋
“三分建,七分養”,把路修好只是起點,后期高質量的養護與管理措施同樣重要。
48歲的李國民曾是馬坑鄉福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是鄉里的公路養護員。“好不容易修好的公路,必須好好管護,大伙增收致富全指望它們呢。”李國民說,自己每天沿著公路巡護30公里,除了打掃衛生,清理邊溝,遇到路面損壞或路基塌陷等情況,李國民還要及時上報鎮里找人維修。
在華安縣,像李國民一樣的公路養護員有近30人,人均年增收超2萬元。“這是我們實施的‘公路養護+精準脫貧’模式,設置農村公路養護公益性崗位,就地聘用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村民擔任養護員,貧困戶‘養護離家不離村、養護務農兩不誤’。”華安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李建偉介紹,“四好農村路”路掌通APP通過GPS采集路線空間信息,可對全縣農村公路的建養管運進行全方位監管。每一段路歸哪個地方管理、養護人員每日巡查情況,動動手指就一目了然。
如今,華安縣已完成縣、鄉道農村公路急彎陡坡、臨崖傍水等519公里危險路段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大幅降低公路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今年,華安縣計劃實施123公里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同時投用超限高速精檢雙車道不停車檢測系統信息平臺,對貨運車輛運輸全天候實時監控。
現在,一些鄉鎮和建制村還把農村公路工作納入鄉規民約、村規民約重要內容,形成了“公路大家建、建好大家管、管好大家用”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華安縣交通公路總里程1382公里,其中,農村公路占全縣公路總里程的87.6%,占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的12.7%,鄉鄉通干線、村村通硬化路。
“我們還推行‘互聯網+定制’模式,推動客運、物流、快遞、供銷、電商、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偏遠山區采取定額補助、機制激勵措施,預約響應班車搭配,確保通行正常。”湯奇才說,一條條穿越山間的農村公路,為農民致富奔小康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記者 黃如飛 蘇益純 通訊員 唐小玲 高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