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建集團積極助力市區易積水點整治工作

2020-06-11 08:43:04 來源: 泉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

疏通道路積水 排解群眾苦水

泉州網6月11日訊(記者 王樹帆 通訊員 陳璐)每到汛期,市區的內澇問題都是市民十分關注的熱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去年專門布置對泉州中心市區易積水點進行專項整治,力爭從源頭排除隱患。針對涉及的項目,泉州城建集團踐行國企擔當,從排查積水原因、敲定整治方案、加快項目進度等各環節落細落實,“治水”工作成效顯著。

細查積水原因

加班加點縮短工期

“太好了,再也不用擔心下暴雨的時候路不能走了。”前些天,強降雨持續來襲,家住泉州師范學院附近的謝先生驚訝地發現,市區東海大街師院段每逢大暴雨便汪洋一片的景象不復存在。

原來,在泉州城建集團權屬企業東海投資公司的努力下,該積水點已于去年年底完成整治并通過驗收。記者近日來到東海大街與濱海街交叉路口的一處排水渠看到,原來窄小的排水管換成了寬大的排水箱涵。“這個箱涵有3米高、5米寬,而原來的排水管直徑只有1.4米。”項目相關負責人劉正林介紹,為了破解該路段積水問題,東海投資公司結合柯石排洪渠生態綠廊工程建設,調取東海大街的竣工圖,細致排查問題所在。“經調查,東海大街兩個管徑分別為1.6米和1.8米的排水管同時接入到這個管徑只有1.4米的排水管,造成下游管段滿載過流,無法及時排出積水。”

劉正林介紹,經與設計院等共同研究制定整治方案,最終確定在師院段新建過水面積約13.5平方米的排水箱涵,同時箱涵側墻預留了三個孔洞,為今后接入新的排水管留出空間,更好地滿足東海大街中遠期排水需求。“正常的施工時間需要55天,為了趕在汛期來臨前完工,我們加班加點趕工,僅用35天就完工了。”

科學制定方案

多措施疏通“堵點”

再將目光轉到北峰片區。往年每到雨季,普賢路鐵路橋下路段常因暴雨出現積水,嚴重的時候積水路段長達兩三百米,積水最深處有一米之深,嚴重影響道路通行。記者從泉州城建集團權屬企業住宅開發公司了解到,經過整治后,該路段積水問題得到緩解,經受住了最近幾次連續性強降水的考驗。

住宅開發公司項目相關負責人李瑞杰介紹,鐵路橋下穿處附近的路段是普賢路沿線道路的最低點,暴雨時匯水量大,雨水無法及時排入排洪渠,從而導致積水。

“由于位置點剛好在鐵路橋下穿處,受鐵路高程限制,無法采取填高洼地的辦法解決積水。”李瑞杰告訴記者,經過反復研究,決定按照“高水高排、低水泵排”的原則,增設低水區的雨水收集設施,并安裝一體化高壓水泵,將不具備自流條件的低水通過泵站抽排至排洪溝。

記者日前來到該路段,只見鐵路橋下的道路隔離帶矗立著一座泵站。“它會根據水位的高低自動啟用抽水功能。”李瑞杰指著道路說,“我們還對周圍的排水管道進行了改造,并在道路兩側低洼處增設了雨水邊溝,增強路面收集雨水功能,并通過泵站排出。”

結合片區建設

推動項目實施不放松

作為北峰片區的開發業主,住宅開發公司結合片區建設,以泉州動車站為中心輻射周邊區域構建滯洪排澇系統。其中,霞美排洪渠、軟件園排洪渠完工投用;滯洪排澇系統一期工程第一標段排洪泵站已建成;片區內現狀溝渠清淤疏通成效顯現;兩處積水點的整治工作持續推進。

站西排洪渠工程的建設內容包含生態渠、箱涵、防汛通道、人行道、雨污管線、照明及綠化等,建成后將有利于解決附近的防洪排水問題,同時極大緩解動車站及綜合交通樞紐站的內澇問題。目前該項目西延伸段已完成箱涵主體施工,生態渠道施工完成60%;交通樞紐段渠道已貫通,項目基本完工。

此外,南北大道鐵路橋下積水點已啟動改造。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項目將沿南北大道東西側新建雨水管線,全長約1.7公里,并于北渠北側綠地新建一座一體化雨水泵站,同時改造該區域排水系統和遷改多種地下管線。“目前已完成招投標工作,正在進行現場摸排及辦理相關施工手續。預計本月開工,明年6月份完工。”

[責任編輯:林春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