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奔教授領銜制定的“中國左心耳封堵預防房顫卒中專家共識”正式發布

2019-12-24 21:26:00 來源: 上海市胸科醫院

0瀏覽 評論0

何奔教授領銜制定的“中國左心耳封堵預防房顫卒中專家共識”正式發布

上海市胸科醫院作為國內第一家心胸專科醫院,不僅承擔“解疑難、治大病”重任,更以創新醫療技術,引領發展方向為己任。近年來,醫院依托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三年行動計劃”,聚焦臨床診療問題,開展規范臨床研究,積極制定診療規范,增強行業引領地位。

24日,受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委托,上海市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心內科主任何奔教授領銜全國權威專家團隊編寫的行業“綱領性文件”《中國左心耳封堵預防房顫卒中的專家共識》正式發布并由《中華心血管雜志》同步發行。

據悉,左心耳封堵作為一種新興介入技術,其預防房顫卒中的有效性、安全性雖已被多項研究證實,在歐美等國家也已廣泛應用,并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我國自2014年該技術獲得臨床應用許可以來,也呈快速發展之勢,目前全國每年數千例患者接受該項技術服務。

然而,左心耳封堵并非一種簡單的操作,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其術式的選擇、適應癥范圍、影像配合、麻醉運用、抗凝方案等等方面,存在不少爭議和問題,全國范圍內亟待形成一個科學、統一、權威的操作規范。上海市胸科醫院何奔教授作為我國最早開展左心耳封堵技術的專家之一,在過去的幾年中帶領團隊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索,對該領域的一些相關問題,特殊病例,影像應用方面均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例如率先在國內完成了多例“對吻式雙傘同步封堵”,率先進行了“左房/肺靜脈腔內超聲指導下左心耳封堵術”,“穿越巨大房間隔封堵傘進行左心耳封堵術”以及“聯合肺靜脈支架同步左心耳封堵術”等高難度挑戰性病例,有些術式甚至是國際上首先開展;團隊在相關領域也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因此,2019年4月受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委托,何奔教授發起《左心耳封堵預防房顫卒中的專家共識》編寫工作。

此次共識的編寫以高標準、嚴要求,國際化為準則,凝聚了包括中華心血管病學會侯任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馬長生教授,中華心血管病學會心電生理學組組長、中國心律學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吳書林教授等30多位國內著名心血管病專家的共同智慧和心血,歷時7個多月,從文獻查找更新,編寫大綱確定,初稿直到最后終審稿,前后召開6輪次的專家討論,經過反復探討論證,逐句逐字認真修改與討論,最終得以定稿發布。

據了解,此《共識》共11個部分,包含導言,房顫流行病學,房顫卒中風險評估及抗凝治療現狀,左心耳封堵理論基礎、技術可行性及循證醫學證據,左心耳封堵適應證和禁忌癥建議,術前準備,左心耳封堵手術過程,術后觀察及護理,術后抗凝及影像學隨訪,圍術期并發癥的識別及處理,左心耳封堵的其他問題等內容,對左心耳封堵及其相關技術在非瓣膜性房顫卒中預防中的應用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說明,并給出了具體的專家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共識》更加關注臨床實用,根據患者的卒中風險評分高低、是否存在長期抗凝禁忌、出血事件和出血風險等具體的臨床情形給予不同級別的推薦,所涉及的相關操作及技術應用,均有循證醫學證據和臨床研究基礎。此外,對于一些難點問題,專家們綜合分析了國內外研究證據,進行了充分討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后提出建議。

“作為國內最早開展這一技術的團隊之一,臨床上,我們在左心耳封堵運用的每一步,都是帶著思考進行的。在醫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正在探索研究包括新型影像學評估,多種技術一站式雜交治療等新的治療模式。同時開展我國人群新型口服抗凝藥背景下的左心耳封堵療效比較研究,試圖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回答‘哪一類患者口服抗凝藥更好,哪類患者進行左心耳封堵更好;哪些患者更適合消融,哪些患者更適合封堵’等等亟待回答的科學問題,真正把‘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落到實處,為上海乃至全國的房顫病人帶來福音。此外,我也正在領銜國產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臨床研究,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探索,能為更多患者帶來更加適宜、更加有效、更加精準的治療。”何奔教授說。

據悉,此《共識》下一步將形成英文文本,面向歐美進行發布,向國際心血管病學領域發出“中國之聲”。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