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探索跨市聯動河湖管護機制 20個相鄰區域協調聯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跨市、縣行政區劃發生的水權糾紛、水污染問題日益增加,為進一步提高跨境河湖治理保護綜合協調能力,促進跨區域、跨流域的監督協作,泉州市河長辦積極探索,建立了相鄰區域河湖治理保護協調聯動機制,全面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協調機制。截至目前,已建立鯉城區—南安市、永春縣—莆田仙游縣、安溪縣—漳州華安縣、安溪縣—龍巖漳平市等20個相鄰區域聯動機制,基本覆蓋了全市重要跨市域、跨縣域的河流河段,編制了一張互聯、互動、互惠的生態環境保護網。 □記者 林銘珊 通訊員 黃玉嬌
七項機制保障推動工作縱深開展
建立聯動機制。各地立足實際,出臺聯合治理保護河湖相關規定,建立聯絡員、交流共享、快速反應處理、定期會商、聯合執法、防汛聯合調度、宣傳合作等七項跨境河湖治理保護協調聯動機制,有效保障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具體來說,各地明確專人作為跨境流域聯絡員,負責兩地河長制工作的對接聯系;建立相鄰區域河長制工作微信交流平臺,第一時間傳送對接涉河涉水問題,提高處理效率;同時,加強信息互通共享,相互借鑒學習。制定共同巡河細則,每月、每季度聯合開展跨境河長制巡河活動,重點巡查兩地河道交界段及其沿岸存在的涉河涉水問題。對可分清責任屬地的,由責任一方組織各自部門和鄉鎮開展整治,并將結果通報另一方;對分不清責任屬地的,由兩地共同協商組織聯合執法行動解決。截至目前,已通過相鄰區域協調聯動機制開展聯合巡河50余次。
跨境河湖涉河涉水違法問題有人管
相鄰區域河湖治理協調聯動機制的建立,較好地解決了跨境河湖的涉河涉水違法問題無人愿管、無人敢管的難題,也讓跨境河湖的接邊區域由從前的“無人守”變成了“兩頭護”。
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各地區積極創新協調聯動機制,加強與公檢法的協同合作,進一步提高了震懾力。泉州市河長辦與市檢察院、相關縣(市、區)政府聯合成立南部供水安全保護聯盟,組織開展拆除違章建筑、違章種植、違法采砂場專項行動5次,聯合督辦解決重要涉水問題3件。德化縣與三明市大田縣、尤溪縣、福州市永泰縣、莆田市仙游縣四個縣會簽了協作機制,建立“四市五縣”環戴云山生態保護聯盟,逐步形成了區域性生態檢察協同、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的大聯盟工作格局,共開展跨縣聯合執法活動6次,取締接邊地區非法采砂場1家,搬遷養豬場1家,處理影響水環境問題3例,協調解決越界網箱養殖問題2處。永春縣和莆田仙游縣建立定期會商制度,每半年召開一次跨境河湖管理保護聯系工作會議。在首次座談會上,兩縣的河長、河長辦主任分別就工作經驗做法進行交流探討,4個交界鎮鎮長分別就存在的跨境流域污染問題進行溝通對接,提出整治措施,確保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會后,仙游縣組織河長辦相關人員到永春縣水生態文明館、南星溪清新流域樣板工程實地參觀考察,相互學習、互通有無管水治水的好經驗好做法,進一步增強了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