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出席法國雇主協會年會暢談經濟全球化
中新社巴黎8月29日電 (記者 李洋)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當地時間29日在巴黎出席法國雇主協會年會。他表示,這是他作為駐法國大使的第一場大型公開活動,很高興同在座各位嘉賓和企業家朋友就經濟全球化議題進行交流。
盧沙野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工業化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從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開始,三輪全球化推動資金、人員、技術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優化配置,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技術大發展和文明大融匯。參與全球化最早、最充分的國家也是當今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這就是例證。當然,作為資源和人力提供地而遭到瘋狂掠奪的殖民地國家除外。而后發國家如能在國際化大分工中找準自己的位置,也都實現了發展,有的甚至躋身發達經濟體行列,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亞洲“四小龍”、“四小虎”,當然也包括中國。所以,世界各國經濟融合是歷史大方向,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盧沙野指出,在全球化中有贏家也有輸家。經濟全球化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一國內部和不同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增大。當前,世界上對全球化的質疑聲日益上升。但我們認為,上述問題的根源不在全球化本身,而是一些發達國家沒有合理分配經濟全球化的紅利,不斷提高競爭力,反哺勞動階層。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沒有把有限的勞動和資源收益用于發展必要的基礎設施和生產能力。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反全球化。
盧沙野表示,中國從不主動追求貿易順差。相反,我們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進口越來越多的商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中國融入全球化過程中,我們學習并遵守了西方制定的國際規則。我們采取的很多措施和方法都是從西方學來的。
盧沙野說,不否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之所以發展得這么快,很大程度上是趕上了第三輪全球化的高速列車,最大程度地發揮了我們的比較優勢,才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說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這很值得商榷。
他說,外界總是把注意力放在中國經濟增長數字上,很少有人提到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多少犧牲。首先,為了學習和適應全球化,我們交了很多學費。其次,外國企業投資中國,固然為中國創造了大量就業,幫助我們提升了生產能力,但也拿走了絕大部分利潤。最后,中國的成功靠的是十幾億人辛辛苦苦、勤勤懇懇的勞動。
盧沙野還表示,我們關于中美貿易摩擦的立場始終如一,即我們不想打貿易戰,但也不怕打。我們愿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通過談判解決美方在貿易逆差等問題上的關切,但絕不會為了達成協議而犧牲根本利益。中國經濟有足夠的韌性抵御貿易摩擦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