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公路的故事】蔣孝焰:與“黑”較勁 其樂無窮

2019-08-11 14:05:01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黃如萍

0瀏覽 評論0

再過一年就光榮退休的泉州市公路局直屬分局副局長、原泉州市公路局工程處副主任蔣孝焰,在公路行業(yè)工作30多年,沒少與“黑不溜湫”的瀝青打交道。憑著一股對工作的拼勁和對技術執(zhí)著的韌勁,他從一個毛頭小伙成長為一名基層公路部門的領導,從一名技術員成長為高級工程師,其成長史見證了泉州公路路面從等外路到一、二級的變遷,路網(wǎng)從普通公路向高速公路的延伸……(徐斌 陳淑華/文 圖蔣孝焰提供)

工作染上了“黑”

1984年,老蔣從三明調到泉州市公路局工程處第二施工站工作時,正趕上泉州各地公路由沙土路面,改鋪設瀝青渣油路面,自此與黑色結下不解之緣。

“當時,鋪設瀝青渣油路面是個靠天吃飯的活”。老蔣回憶說,受當時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許多公路只能用渣油來鋪設路面,施工時段以盛夏中午的最佳。腳踩在100多攝氏度高溫的路面上,老蔣和其他施工人員像蒸桑拿般直冒汗。因是改造路段,通車與施工同時進行,他們既要考慮施工質量,還要注意交通安全,精神高度集中。“一天下來,經(jīng)常身心疲憊,晚上經(jīng)常要用老酒解乏。”老蔣感慨地說。

夏天多暴雨,為合理安排施工時段,老蔣成了“算命先生”。“既要懂得觀天象,還要學會掐時間,可以說是個系統(tǒng)工程呢。首先,時間要根據(jù)天氣預報的下雨時間,倒逼各個工序:什么時候瀝青燒到熱點開始裝車、路上要行駛多長時間到工地、一車油要多久才噴完;其次,哪個部門負責哪道工序,必須無縫銜接好。如果這兩方面都做得完美就OK,一車油噴下去剛好能夠反油,雨下來就沒事。假如沒算好就得返工了。那時候大家都很拼,即使是大中午或到了飯點,都不會去計較,一門心思就是想把路搞好,提高質量、降低損失。這種敬業(yè)精神到現(xiàn)在都難于忘懷。”老蔣笑道。

與“黑”較上勁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蔣負責籌建在仕公嶺的公路綜合料場。擁有先進拌和設備和技術的該料場,在許多重要工程中發(fā)揮大作用。

上世紀90年代初建成的泉州僑鄉(xiāng)體育館是泉州第一座高規(guī)格的標準體育館。其中主場館由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承建,館內的400米田徑跑道塑膠道面在鋪設前需要施工一層厚10公分的細粒式瀝青砼,由我們負責建設。老蔣組織施工機械進場后,遭遇了“攔路虎”:由于原設計在瀝青層下有一層碎石墊層,當施工機械在上面通過時,極易引起碎石層松散。關鍵時刻,老蔣根據(jù)多年瀝青路面施工經(jīng)驗,果斷提出采用富油瀝青碎石混合料作為嵌縫材料先對原有碎石層進行填隙壓穩(wěn),以保證瀝青砼施工機械正常行走的處理方案。事實證明,此方案切實可行,它不但解決了原有碎石結構層發(fā)散影響質量及施工機械問題,還加強了原有碎石結構層的強度。

“禍不單行”,施工進行不到一半時,瀝青攤鋪性能一流的進口攤鋪機核心系統(tǒng)居然罷工了。緊要關頭,老蔣帶領團隊采用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技術相結合的辦法:派三名員工緊跟在攤鋪機熨平板后頭不斷用水平尺測量橫坡度,再由一名技工利用攤鋪機的手動調整功能及時進行調整,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推進,最終圓滿完成了任務,確保了塑膠道面的順利施工,受到了各方的好評。

1997年蔣孝焰和團隊在安溪大格鋪設瀝青路面,施工地點位于重山峻嶺之中,山坡陡峭,許多路段背陽,日照時間短,新鋪設的瀝青路面難以有效照曬,容易影響工程質量。這并沒有難倒經(jīng)驗豐富的蔣孝焰,他和團隊及時進行加強碾壓,再根據(jù)日照時間進行多日的復壓,同時派出專人值守引導過往車輛變換通行軌道增加反油效果,確保了路面的順利成型。

在工地上摸爬滾打30多年,老蔣經(jīng)歷了國道324線泉州境內近100公里瀝青路面的大中修,上世紀90年代公路“先行工程”建設期間國道324線等拓寬改造,泉南等3條高速公路,泉州江濱北路等2條市政道路建設,足跡遍布泉山晉水。“(我)參與的這些工程,除了國道324線拓寬改造、省道三郊線路面重鋪等工程是鋪設水泥路面外,其他工程不是瀝青渣油路面就是瀝青混凝土路面,與黑都脫不了干系。”老蔣調侃地說道。

參與評論

圖片新聞

視覺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