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公路局直屬分局市郊公路站站長陳德清:公路養護戰線上的"牛"站長
連續十幾年被單位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多次獲評“優秀養路工”稱號……提到市公路局直屬分局市郊公路站站長陳德清,身邊的同事都稱贊他是“牛”站長。
這名站長為何“牛”?沿著陳德清的工作軌跡可以發現,作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他的“牛”不在于脾氣,而是“牛”在傳承、服務、匠心等方面。
“牛”在傳承——
扎根公路事業 延續好家風
在泉州養路人中,常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獻完青春獻一生,獻完一生獻子孫。不少養路人從父輩手中接過接力棒,繼續扎根公路,成為“路二代”。今年40歲的陳德清也是“路二代”的一員。
回憶第一天上班的情形,陳德清靦腆地告訴記者,那是1991年11月的一天,臨行前,父親諄諄教導他:要做好養路人,就一定不能怕吃苦,怕困難。“父訓家風始終鞭策、激勵著我。”陳德清說,到公路站的第一天,他就拿著掃把跟著老師傅們出去掃公路。這一掃就是20多年。
陳德清所在的市郊公路站擔負著進出泉州重要通道的管養工作,任務重、工作量大,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隨時都可能要緊急到現場處理影響交通通行的路況。凌晨路面滴灑漏、山路落石、井蓋缺失等等……無數個相似的夜晚、清晨,一接到群眾的反映,陳德清總是在第一時間帶著值班人員到現場進行處理,為進出城市的人們提供暢通安全的公路環境。
作為站長,為了能在突發事件出現的第一時間做好處置工作,他還動員妻子和女兒住在公路站。“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必須以身作則,才能做好養路人的傳承,帶動公路站的其他養護工作人員認真投入工作。”對此,陳德清覺得無怨無悔。
“牛”在服務——
獨當一面 做“全能手”
隨著社會進步,公路養護也進入機械作業的時代。這也倒逼著作為站長的陳德清帶頭充電學習。
1997年,陳德清通過培訓拿到了駕駛證B證,此后,“養路機”“掃地王”“農用車”……各種設備車輛,陳德清無不信手拈來,駕輕就熟。公路上的事,修修補補是最常見的,無論是修補水泥路需要的拌水泥砂漿、水泥找平,還是瀝青路修補的瀝青拌和,他樣樣拿手。
在單位,由于學習的技能多,碰到有些機械其他同事不會操作,陳德清都要親自動手,漸漸地,一些同事也跟著他鉆研起來。陳德清說,養護公路中,多掌握一些技能,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牛”在創新——
匠心筑夢 永無止境
在公路養護中,“匠心”“創新”也是陳德清身上的顯著標簽。“工作過程中,他常常思考著怎樣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陳德清的同事如是說。
采訪中,陳德清的同事告訴記者這樣一個“匠心”小故事:在日常公路養護中,看到工人在修筑橋涵檢查通道時,每修葺一座通道都要重新用木板釘制通道模具,既費時費力,又浪費木料,陳德清就開始嘗試,畫圖紙、打磨、焊接、實驗,最終研制出了橋涵檢查通道活動模板。這一活動模板大大減少了施工工作量,提高了效率,受到工人們的一致稱贊。
2018年,陳德清調至市郊公路站當站長。清理橋梁伸縮縫是后渚大橋、泉州晉江大橋、泉州大橋等幾座大型橋梁養護的重要工作。一上任,看到養護工人們在清理伸縮縫時,背負著六七十斤重的清灌縫機,在揚起的塵土中艱難前行,陳德清當即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漫天揚塵的作業狀況。一下班,他就躲進市郊公路站的工具庫,幾經摸索改良,研制出自行式清灌縫機。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德清研制的橋涵檢查通道活動模板,在2017年福建省百萬職工“五小”創新大賽中,榮獲二等獎,橋梁伸縮縫小型清吸機在2018年福建省百萬職工“五小”創新大賽中,榮獲三等獎。“作為一名黨員,在工作中走在前頭,帶動團隊,這是我們價值的體現。”陳德清說。
記者 林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