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培訓班現身廈門多面向青少年兒童 參不參加很考驗智商

2019-06-17 15:48:02 來源: 廈門日報

0瀏覽 評論0

漫畫/張平原

隨著暑假腳步臨近,培訓班熱也興起。記者發現,在廈門及全國范圍內,都有以“情商”為名的培訓班、訓練營火熱招生中。

這些“情商班”都教授一些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異同?作為消費者,該如何進行取舍、選擇?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走訪

“情商課”教什么?

相同的“情商”名頭課程五花八門

登錄百度、美團、微信公眾平臺等網站,記者搜索“情商培訓”,發現廈門不少機構都有開設相關班級,并正處于招生階段,例如醫院的“情商魔法訓練營”、機構開設的兒童情商課程等。除此之外,全腦開發、專注力訓練等相關搜索項迭出,各類情商公開課也屢見不鮮。

這些情商培訓班在上什么課呢?經過走訪了解,記者發現它們的確存在一些共同點。例如:主要針對12歲以下少年兒童群體,多數以小班形式、情景式教學,如:游戲、繪本、討論等方式;課程內容主要為情緒管理、團隊合作、分享和表達等內容的輔導。

不過仔細分析,差異也不小。最明顯的差異便在于各機構對于情商的定義和理解都不同:醫院把智力以外的影響因素統稱為情商;開設兒童情商課的機構則以自信心、獨立性、同理心、情緒管理、挫折抵抗、問題解決、社會交往、自律和責任感“情商九項”為藍本;而一家機構引入的“國際經典情商”課程夏令營,更多關注家庭關系和人生理想。

此外,課堂內容和時間也大為不同。醫院的訓練營側重“對癥下藥”,主要解決在情緒、專注力管理等方面有較明顯缺陷的4到12歲孩子,為期1個月左右;開設兒童情商課的機構則是針對3到9歲兒童及其家長,時間長達3年;“國際經典情商”課程夏令營僅5天,主要與18歲以上成年人“聊人生”,在親子、家庭、師生等關系方面給予建議。

疑慮

“情商”測試催生焦慮?

孩子做一套測試就被告知4項“情商”不足

什么是情商?高情商的孩子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品質?二胎媽媽張女士認為,活潑開朗、能說會道的孩子情商高;而市民吳先生則認為,情商高體現在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擅于溝通——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除了機構對情商的定義各有不同,事實上市民對情商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

概念不夠明朗之余,個別“情商補習班”也讓父母心生新的焦慮。市民蘭女士是5歲孩子的媽媽,曾帶著孩子在廈門一家培訓機構參與了一次“全腦開發”測試,包含多個情商指標。“機構老師讓孩子在滿是密密麻麻的數字的紙上圈特定的數字‘5’,孩子漏圈了幾個,我便被告知小孩的專注力和自我管理方面有不足,上小學后成績可能受到影響。”一套測試下來,健康可愛的孩子被“指出”了4項情商方面的不足。不過,蘭女士告訴記者,她思考的是:測試有什么標準?惡補情商是否真的有必要?

專家觀點

情商培訓

目前無行業標準

情商是否有明確的定義呢?“情商是丹尼爾·戈爾曼等心理學家明確提出的一個概念,包涵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人際關系五個范疇。”廈門市心理學會理事、如觀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詢師黃毓紅告訴記者。

廈門海滄區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心理督導老師、贛南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鐘華說,目前,情商并無心理學界統一、專業的心理學定義,需要通過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PI)量表等專業測驗來綜合評估,“通俗來說,情商是溝通、人際交往、共情、理解、應變等綜合能力。”

“目前,在情商培訓方面,國家并無統一行業標準和市場標準。”黃毓紅和鐘華一致給出了答案并表示,正因如此,情商常被用作商家的“包裝名頭”,消費者應明辨。

情商短期培訓

或許效果有限

情商是否能通過培訓提升呢?也許應辯證看待。黃毓紅和鐘華都認為,在成長過程中,認知、溝通、交往等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家庭和外部訓練提升的。“但是,短期培訓班的效果可能是有限的,對孩子的影響也未必長遠,要警惕培訓機構為了快速達到效果,反而讓孩子學會偽裝和投機取巧,過早的成人化了。”鐘華說。

寄望于培訓

不如父母從自己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言傳身教很重要。”黃毓紅表示,有時候父母比孩子更需要情商方面的培訓,例如,改變老套的命令式溝通,及時更新觀念,才能不落伍于孩子的成長。“往往孩子表現出情商有問題的時候,癥結都在于與父母的溝通出現了問題。”除了改變溝通模式,鐘華也認為,針對低幼兒童,應增加與同齡人的互動,讓他們體會和學會獨立自主的溝通。

此外,兩位專家都提到,公眾往往認為陽光開朗等正向情緒才是情商高的表現,但事實是,情商同時包涵了正面和負面的情緒處理能力。因此,面對性格內斂的孩子,不必硬生生改變,人際社會本就“和而不同”。(廈門日報 文/ 記者 趙張昀 陳雅真)

[責任編輯:黃如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