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盔甲武士”定居廈門 澎湖臺胞在曾厝垵開螃蟹博物館

2019-06-12 09:29:50 來源: 廈門日報

0瀏覽 評論0

博物館給每種螃蟹都配了說明。

螃蟹博物館內擁有上千件標本。

公雞饅頭蟹

千余件不同類型的標本從臺灣澎湖漂洋過海,成為廈門的“奇妙一角”。日前,一家名為“神奇的盔甲武士”的螃蟹博物館在曾厝垵文創中心開館,共展出300多種、1000余件甲殼類生物標本。這些標本到廈門“定居”,凝聚了館長柳政鴻一家傳承30年的心血,也體現了兩岸之間的海洋奇緣。

【現場】

千余件標本集中展示 配有各種冷知識

從2厘米到2米長的身材,從飯桌上常見的食物到深海里可遇不可求的品類——說起“神奇的盔甲武士”螃蟹博物館里的標本,90后館長柳政鴻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走進來,你可能會覺得餓。”柳政鴻笑著說,“我認識螃蟹,就是從小時候吃螃蟹開始的。”

在曾厝垵文創中心,上下兩層、近500平方米的空間里,整齊地排列著螃蟹、龍蝦等甲殼類生物標本1000余件。關于螃蟹的冷知識也和標本一起,清晰地配套展示。例如:螃蟹的左右螯大小不同,大部分是“右撇子”,但同時也有“左撇子”螃蟹隨機出現;饅頭蟹的一只螯自帶“開瓶器”,專門用來對付少數長著左向螺旋的貝殼;馬賽克蟹只有巴掌大小,但足以毒死幾十人;寄居蟹的尾部是軟體,需要寄生在貝殼里,因此可能被其他蟹種當成螺肉吃掉;沙灘上跑得最快的蟹時速達到60公里,堪比疾馳的汽車……館里還有全世界最大、最小的蟹,以及蝦蟹的祖先等。柳政鴻說,其中不少蟹種,遇上全靠緣分。

【故事】

祖孫三代醉心“盔甲武士”花近三十年收集制作標本

館里展出的300多種標本,只是柳政鴻工作室收藏的一部分。在澎湖,他們共搜集了1000多種甲殼類生物,捕撈、收集和制作標本,花費了祖孫三代近30年時間:在爺爺那一代,著手收集各類螃蟹,但只是簡單風干,存放在盒子里,時間久了,開始褪色開裂。到了父輩,開始鉆研如何將這些“盔甲武士”保存好,并漸漸攢到了千余件標本。到了柳政鴻,他從小目睹家人拜托世界各地的漁民捕撈蟹種,跟著學會一步步將其處理成標本,并傳承下來——一只蟹從海里撈起到變成櫥窗里的標本,起碼需要三個月時間,大型蟹甚至要一年。這個過程包括:清理螃蟹身體表面的海草,肢解關節、背甲,清除內臟;在一定濃度的福爾馬林中浸泡一個月以上;清洗晾干后,用乳膠復原身形;刷上透明漆保護,還原螃蟹在海里濕漉漉的樣子。

即便都按流程來,也不能確保萬無一失。柳政鴻說,曾經有一次,他遺憾地錯失一只拳擊蟹,它的螯上長著海葵,好像拿著花球的拉拉隊長,但卻無法做成標本。此外,柳政鴻還透露,為了保持體態完整,漁民們要徒手抓蟹,和它們拼速度,人工成本甚至比螃蟹本身的價值還高。

>>釋疑

螃蟹博物館定址廈門 因為這里和澎湖一樣溫情

“以前,每個人看到我們家里珍藏的標本,都說它們應該被好好展示。于是,今年我們來廈門開了博物館,讓更多人都能看到。”螃蟹博物館館長柳政鴻曾背著行囊走過不少地方,只為給寶貝們找一個理想的棲身之所。來到曾厝垵,他心想:就是這里了。

一樣的依山傍海,一樣的方言和環境,讓初到廈門的他立刻愛上這份和澎湖一樣的溫情。廈門每年接待上千萬旅客,也是博物館在廈門落地的原因之一。“希望我的螃蟹能快速地被更多人看到,讓人們了解奇妙的海洋世界,喚醒更多人保護海洋、愛護環境的意識。”柳政鴻說。(文/圖廈門日報記者 趙張昀 湯海波)

[責任編輯:黃如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