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讀"廈門經驗" 廈門生態文明建設十大亮點逐個看

2019-06-05 17:06:11 來源: 廈門日報

0瀏覽 評論0

廈門,碧海藍天環抱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之美熠熠生輝。廈門,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打造一系列生態環保“廈門經驗”。(本報記者王火炎航拍器攝)

開欄的話

筼筜湖畔,白鷺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身姿倒映在湖面上,引得游人駐足流連;鷺江兩岸,清風徐徐吹來,綠影婆娑花滿徑,身處其中的老廈門人悠然自得;天竺山下,過蕓溪清流潺潺,在連綿不盡的綠意之中蜿蜒向前,見證著過坂村村民最愜意的田園生活……這就是廈門,碧海藍天環抱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之美熠熠生輝。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同年,《廈門市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暨廈門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行動方案》制定并施行。兩年多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始終以守護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為己任,堅決扛起生態環保的政治責任,全力以赴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如期完成上級賦予的改革任務,打造出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廈門經驗”。

今起,本報將推出系列報道,展示我市在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的突出成績,展示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機制、創新環境信用評價機制、環評審批制度改革、排污權交易制度改革、生態環境教育立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環保網格化監管機制、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生態環境價值核算、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十大改革成果,看這些改革亮點成果如何切實發揮體制機制改革的引領作用,保障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齊頭并進,看廈門——這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者,如何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征程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十大亮點之一

創新考核機制 打造綠色發展“指揮棒”

樹立新發展理念、轉變政績觀,就要建立健全對各級官員的考核評價機制。我市堅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并結合我市實際大膽創新,堅持“以評推工作、以考促落實”,把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要求細化到具體工作任務中。

2015年、2016年,我市連續兩年在省對市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中奪冠。2017年9月,我市出臺《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以下簡稱“《考核辦法》”),進一步完善目標評價考核機制,確保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落實,真正打造出綠色發展的“指揮棒”。

生態環保責任不斷夯實,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隨之而來的是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2015年以來,我市已連續四年在全省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中獲評優秀,生態環境質量群眾滿意率更是高達91.2%,連續三年位列全省九市一區第一位。

創新1

考核范圍更廣泛全面

考核工作覆蓋生態文明建設全領域

在全面承接落實國家、省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我市進一步增加“生態文明建設年度重點任務”為一級指標,新增“國土空間開發”、“生態環境質量”等10項二級指標,建立健全涵蓋8項一級指標、56項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涉及宜居環境質量、節能減排、污染防治等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每一項都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確保了考核內容的全覆蓋。

在考核對象上也實現了全覆蓋,各區黨委政府,相關的省部屬駐廈單位、市直各部委辦局和市屬國有企業等45個單位全部被納入,我市還結合各區、各部門單位重點和實際情況,制定差異化、可量化、可操作化的指標,真正形成以目標為導向、以任務為抓手、以成效為標準的評價考核體系。

創新2

考核體系更嚴格完整

確保考核指標與年度任務同步推進

在國家、省生態文明評價考核工作執行“年度一評價、五年一考核”的基礎上,我市每年都開展考核,并且將日常檢查督導和年終綜合考評相結合,將每年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的評價與年度具體的工作任務考核相結合,結合具體細化的獎勵指標和懲戒指標,施行“一票否決”制,切實強化黨政領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責任意識。

每年度的考核結果還全部運用到各區、各部門的政績和績效考核中,占比達到25%以上,不僅如此,每年的評價考核結果還將成為各單位黨政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履職不到位的會被問責。

創新3

考核流程更科學合理

確保考核公開透明結果客觀公正

生態環境質量群眾滿意率連續三年全省第一,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那是因為,在我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是貫穿全年的全面評價考核,并且是以群眾滿意度為主要考核標準的。為此,我市特別出臺了《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專家評審管理辦法》,組建了由生態環保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群眾評議代表組成的評價考核專家評審團,全程參與評價考核工作。季度督導、半年評估、年終評價考核,評審團對我市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研判與綜合評價,充分體現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認同感。

不僅如此,我市還建立了評價考核信息化數據管理系統,由各責任單位按規定錄入信息,并進行交叉審核,數據平臺還會自動生成數據結論,真正實現評價考核的公開透明、考核結果的客觀公正。

十大亮點之二

優化環境信用評價 提升企業環保意識

作為履行生態環保責任的主體之一,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強不強、環保意識高不高,將直接影響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成效。201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環境信用評價機制,并攜手銀行、銀監、經信、文明辦等多部門,開展聯合激勵與獎懲。截至目前,我市已連續4年對315家工業企業實施評價,切實提升企業的環保意識,督促他們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環保誠信體系,切實構建起“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長效管理機制,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奠定堅實的基礎。

創新1

強化體系構建

評價工作科學高效

對企業誠信實施評價,目的就是要以評促改,提升企業的守法自覺。為此,市生態環境局積極探索,從機構設立、辦法制定、平臺搭建等重點入手,全面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確保信用評價行之有效。

專項工作啟動之初,市生態環境局就組建了專項小組,出臺專項管理辦法,對主要環節步驟進行梳理,對各類型企業進行分類,確保評價流程科學高效。評價標準和評價結果也在常規評價的基礎上,細分為“一票否決”“從重扣分”和“鼓勵加分”,確保能客觀體現企業的實際情況。此外,市生態環境局還結合“廈門市環境保護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的運用,整合共享評價信息,擴展評價結果應用,以充分發揮激勵約束作用。

創新2

優化評價環節

過程公開結果公正

信用評價,關乎企業發展,落實公開公正,顯得尤為重要。市生態環境局從優化評價環節入手,充分運用平臺填報、專家評審、公眾參與、結果公示等綜合配套方法,為確保公開公正上了“安全閥”。

首先便是確定參評企業名單,所有企業都可以自薦參評,但那些污染風險高、存在污染排放行為的企業則是被強制要求參評的,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約束作用,確保污染防治落到實處。此外,評審環節也經過了精心設計——評價以企業年度環境行為信息為基準,通過“廈門市環境信用評價管理系統”組織企業自評自查;在駐區局、市局初評后,第三方專家還會組織現場調查,提出綜合評審意見;參評企業對專家評審結果有異議的,多方還將按規定再次啟動復核,特殊情況還會再次邀請專家進行復審;擬評價結果出爐后,還會在省、市、區三級生態環境部門網站同步公示,征求社會公眾意見后,方才確定最終評價結果。規范科學的評審環境,環環相扣,真正確保過程公開結果公正。

創新3

完善聯合懲戒

信用意識深入人心

信用評價體系要起作用,完善的激勵懲戒機制必不可少。目前,市生態環境局已聯合市36個相關部門(單位),建立起13類22項聯合激勵和27項聯合懲戒措施,及時向社會公布評價結果的同時,還會向市發改委、銀行、銀監、市委文明辦等多個部門單位進行通報。一旦被列入環保失信名單,貸款融資、政府補貼、政府獎勵均會受限。

與之相反的,如果是獲評信用良好的企業,則可以在這些方面享受更多的優惠和便利。守信的獲得獎勵,失信的將被懲戒,守信的處處受益,失信的寸步難行,環保評價結果與企業切身利益緊密結合,更能激發他們守法經營的積極性和責任感。不僅如此,市區兩級環保部門還充分借助政府網站、官方微信和新聞媒體公布評價結果,擴大影響面,從而引導市民主動監督、積極舉報,進一步打造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治理格局。(廈門日報記者黃 璜 通訊員鄭曉冬徐志敏)

[責任編輯:黃如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