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腦癱女孩勤奮自強考上大學 勵志故事背后有份特殊“母愛”
2019-05-24 08:14:58 來源: 福州晚報
0瀏覽 評論0條
“母女”相見,非常開心。
噩運在左,我拉你向右。她們本是毫不相干的兩個人,卻因為“愛”,成了一對特別的“母女”,抒寫了動人而勵志的故事。
聽說“媽媽”左手疼得動彈不得,陳麗娜揣著100元錢,只身從永泰縣大洋鎮來福州市區探望。在福州日報社樓下,她一看見“媽媽”,就顧不得自己手腳不便,喊了聲“媽”,沖了過去,似乎要把這些年藏在心中的感恩之情全部投進這個擁抱里。
陳麗娜,今年20歲,出生時就患有腦癱,沒多久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離家出走,但她沒有被噩運擊垮,而是在愛心人士幫助下,從不能走到能走,從腦癱兒到大學生。
她口中的“媽媽”叫余英,59歲,福州人,是民間慈善人物。幾十年來,余英的愛心足跡遍布八閩大地,從一個女兒的媽媽,到許多孤兒的“媽媽”。
麗娜展示她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從今天起,麗娜就是我的女兒”
幾天前,記者在永泰縣大洋鎮珠洋村見到麗娜時,她剛從姑姑家走到村委會。路途不遠,但她滿臉是汗,頭發都濕了。
好不容易喘過氣,麗娜使勁露出笑容歡迎記者。她肢體行動不便,面部肌肉也不一般。可就是這個走路都困難的女孩,參加了今年的春季高考,不久前收到了泉州理工職業學院(本科)的錄取通知書。
“我生下來就是腦癱。”麗娜說,她8個月大時,父親因車禍去世,她2歲時,母親離開了家。身體殘疾的奶奶堅持著,一手把她帶大。家里沒有收入,只能靠鄰居救濟。
上小學時,麗娜走路困難,全靠奶奶背著去。如今考上大學,她的人生軌跡轉變了,這背后是一份特殊“母愛”的滋養。
麗娜還記得,2009年,她第一次見到余英。
“一個漂亮的阿姨向我走來。”麗娜說,那時“福建愛心大使”余英到珠洋小學慰問,走進教室就看到了坐不穩的她,“那時是夏天,我滿頭汗,‘媽媽’把自己的礦泉水給了我”。
得知麗娜的家境后,余英二話沒說,請校長帶她去麗娜家。聽著麗娜奶奶的哭訴,看著周遭的環境,余英哭了。
“從今天起,您就是我的媽媽,麗娜就是我的女兒。”她對麗娜的奶奶說。
這一句承諾,余英信守10年。
記者帶麗娜和余英參觀福州晚報。
“她考得比一些正常孩子還好”
從那時起,余英就經常去看望麗娜及其奶奶,逢年過節為她們做好吃的菜,“一家團聚”。
麗娜說,她讀小學、初中、高中時,余英經常以“媽媽”的身份去學校,幫她打理生活。
初中時,麗娜到縣城讀書,要寄宿,余英不放心,事先到學校找老師、同學溝通,讓他們多多照顧麗娜,還讓生管老師幫忙洗一些大件衣服。
那時,坐在麗娜后面的男生很調皮,時不時捅一捅她。余英特意從福州市區趕到永泰,找老師和男生溝通,最后讓男生向麗娜道歉。
去年8月,奶奶病逝,麗娜再遭變故。余英再次打點一切,將她托付給麗娜的姑姑。
“‘媽媽’告訴我,讀書可以改變人生。她在生活上溺愛我,給我買衣服,督促我每天做康復鍛煉,但在學習、做人方面要求很嚴格。”麗娜這樣告訴記者。
從此,麗娜腦中種下一顆“努力讀書”的種子。雖然一切都比同學學得慢,但她更加刻苦。為了參加今年春季高考,她在宿舍熄燈后,仍打著小燈熬夜讀書。
最終,麗娜被泉州理工職業學院錄取,學的是會計專業。老師說:“麗娜非常刻苦頑強,她考得比一些正常孩子還好。”
這個成績,讓余英無比欣慰。
“我不想讓‘媽媽’壓力那么大”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直向往讀大學的麗娜,前些日子聯系了泉州的老師,咨詢能不能自學。
“姑姑擔心我去那邊讀書沒人照顧,于是讓我留在家里。”麗娜說了這樣一個借口。實際上麗娜知道,10年來,余媽媽不止資助她一個人,還資助了許多孤兒、孤寡老人、殘疾人等。如果她去泉州讀書,每學期8000元學費,加上生活費,4年就要8萬多元。“我不想讓‘媽媽’壓力那么大,如果自學,就能省下生活費了。”麗娜說。
余英知道這事后,再次給了她讀書的信念。
余英對麗娜說,“靠自學,你是跟不上進度的”“不用怕,沒有人會看不起你,‘媽媽’陪你去學校報到”“你的事,我會想盡一切辦法”……
“孩子,你要有感恩的心”
在愛的滋養下,麗娜也深愛著余媽媽。
因為腿腳不便,麗娜幾乎無法一個人出門,更別說出遠門。她和余英交流,更多是通過微信和電話。
不久前,麗娜得知“媽媽”左手受傷了,她焦急不已。記者采訪時,她多次提到很想看看“媽媽”。5月20日,她獨自帶著100元錢,坐車來到市區看望余媽媽。一見面,兩人滿眼是淚,這是幸福的淚水。
當天,記者帶她們參觀了福州晚報。得知麗娜和余英的故事,福州晚報一名記者當場資助麗娜1萬元,助力她上大學。
“孩子,你要有感恩的心,大學畢業工作后賺錢了,去幫助幫助別人,‘媽媽’為你所做的一切也就值得了。”一路上,余英這樣反復告訴麗娜。
記者了解到,余英是我省知名的民間慈善人物,現為民間公益組織福建省慈音愛心服務中心主任。她還是中央電視臺“身邊好人·溫暖中國”十大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