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造福船 重走“海上絲綢之路”!臺灣75歲老人結緣漳州造船大師

2019-05-20 16:51:56 來源: 海峽導報

0瀏覽 評論0

“蓋崁巾,立斧頭,安牛擔,釘龍目”,伴著一句句閩南語特有音調的高喊聲,一艘傳統三桅木質帆船的下水儀式近日在漳州龍海市海澄鎮普賢碼頭舉行,來自兩岸的近200名嘉賓齊聚一堂見證這一時刻。

這艘仿古大帆船——福船,名叫“浪蕩子·馬可波羅”,總長17.6米,寬 4.8米,由海澄崇興船廠打造,船東是來自臺灣的黃凌霄老先生。

據了解,這艘兩岸合作的福船計劃于今年9月起航,獻禮建國70周年,將載著陶瓷、茶葉、絲綢等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在抵達意大利的威尼斯后返航。整個航程大約2萬海里。

臺灣老人癡迷中式帆船

黃凌霄,臺灣花蓮人,今年75歲,少時是個地道的放牛娃,一次在淡水河畔看到中式帆船后,從此對帆船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曾赴歐美學習帆船技藝,跟隨各國船員環球世界,非常向往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的事跡,夢想著有一天能駕船尋蹤馬可·波羅。

在對西式帆船與中式帆船構造、原理與操作技巧進行對比后,黃老先生愈加敬重中華傳統智慧,更加癡迷中式帆船。“我想造一艘船,完全按照傳統工藝制造,希望這艘帶我沿著當年馬可·波羅的‘足跡’,到達意大利威尼斯,然后進入博物館,留給后人借鑒、傳承、弘揚,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我不想讓它失傳。”黃老先生說。

找到“阿土師傅”造福船

去年,一個偶然機會,正在大陸物色建造適合遠洋航海的福船的黃凌霄老先生,經友人介紹,慕名結識了鄭水土大師。

鄭水土,人稱“阿土師傅”,出身造船世家,現為百年崇興船廠的“當家人”,既是漳州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工匠大師,也是三桅木質運輸船閩南傳統工匠師。他12歲開始學習造船手藝,從事木船建造剛好半個世紀,祖傳的染帆技藝——“薯莨染帆”被列入省“非遺”名錄。

一個要造船,一個會造船,兩人相見恨晚,一拍即合。船還沒開始造,還不知道在哪里造之前,黃凌霄就已經想好了船名,叫“浪蕩子·馬可波羅”。而鄭水土綽號是“海絲路上的流浪造船師”,兩人都與“浪”有緣,也就這樣機緣巧合地開啟了“浪漫之旅”——合作建造福船。

9月起航重走“海上絲綢之路

據了解,原本黃老先生只是打算造一艘中式帆船,駕船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然后越過紅海、進入地中海,抵達意大利威尼斯,與那里的貢多拉船PK。當這個想法被WINS萬石科技集團董事長陳朝明聽到后,他提議說這條航線正好吻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語道醒夢中人。

值得一提的是,崇興船廠原本的設計并未考慮安裝現代先進設備。在廈門游艇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留典芳的牽頭下,哈德森游艇工程師為該船量身舾裝,雷達、GPS、測深儀、風向風速儀、舷燈、號笛、紅外夜視儀、甚高頻、AIS、應急無線電示位標、空調、動力系統、液壓舵系統、燃油系統、管路、排水系統、淡水系統、消防系統、救生系統等設備一應俱全。

據了解,這艘福船計劃于今年9月起航,載著陶瓷、茶葉、絲綢等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在抵達意大利的威尼斯后返航。(海峽導報記者 黃麗彬 文/圖)

[責任編輯:黃如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