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商陳德啟:戈壁灘上釀出一座“紅酒王國”
戈壁灘上釀出一座“紅酒王國”,泉商陳德啟——
“我在賀蘭山下種葡萄”
陳德啟(中)帶著外國客商參觀葡萄園
近日,在寧夏賀蘭山東麓,泉商陳德啟的有機葡萄生態產業園呈現一片繁忙景象,500多名農民忙著翻土、育苗、葡萄藤上架等工作。葡萄園管理員馬有成說:“這些村民都是2012年從寧夏最貧困的山區整村搬遷到閩寧鎮原隆村的,他們原來幾乎沒有什么收入,如今人均月收入有三四千元,徹底實現了脫貧。”
這段跨越千里的閩寧協作佳話還要從2007年說起。彼時,陳德啟到寧夏考察,原計劃投資房地產,誰知道眼前的賀蘭山東麓卻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但是,眼光獨到的陳德啟立馬看中了戈壁下的沃土,“這片荒原和法國波爾多同處于北緯38.5度,干旱少雨,擁有充足的日照,極適合種植葡萄。”就在考察后的第一天,陳德啟便與當地政府簽約買下十萬畝荒灘,決心在這里釀出世界上最好的有機葡萄酒。
然而,要將滿地礫石的戈壁灘變成葡萄園談何容易。陳德啟種的葡萄曾經大面積枯死,投入幾千萬元打的水井,后來棄之不用,甚至自己住的帳篷都被戈壁灘上的狂風掀翻過好多次。“這里風沙大,要想種出葡萄,就得先造林。”為此,他將推平的近五萬畝土地按一定面積劃分成小塊,四周種上了500多萬棵白楊樹,僅這項就花了近3億元。
在受挫中慢慢摸索,很快,陳德啟就從葡萄種植的門外漢變成了專家,還親自教授農民們種植技術。園區里的白楊樹用著從以色列引進的滴灌設備,喝著引流而來的黃河水。陳德啟研制的“深溝矮種”葡萄種植技術,讓葡萄產量提高了15%。2013年,這片戈壁灘終于結出累累碩果,萬畝有機葡萄全部掛果,陳德啟隨即引進法國先進工藝,釀造出具有中國有機產品認證的賀蘭山東麓葡萄酒。
如今,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陳德啟筑起了心中的“紅酒王國”,收獲了事業上的成功。目前其葡萄園年產值已達10億元,成了寧夏葡萄酒走向世界的引領者:其釀造的葡萄酒獲得第23屆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一金兩銀、巴黎吉伯特大賽兩金一銀、2016Wine100葡萄酒大賽黑金獎等一系列榮譽。在陳德啟的帶動下,10多個海內外知名酒廠開始陸續進駐寧夏,帶動寧夏形成年綜合產值166億元的葡萄酒大產區,也解決了當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僅陳德啟的葡萄園用工高峰時每天工人數量就達3000多人。
“對于一個企業家來說,除了投資賺錢,還要為當地的老百姓造福。”陳德啟接下來的重要規劃是,要把十萬畝戈壁灘中尚未開發的那五萬畝,建設成一個集酒莊、葡萄園、度假村、學校、旅游等為一體的葡萄小鎮,預計能夠再為上萬個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醣緢笥浾?王樹帆 通訊員賈小喜 文/圖
相關新聞
響應閩寧協作號召,20多年來
本報訊 (記者王樹帆)閩寧協作開展20多年來,大批泉州人紛紛響應中央號召,前往寧夏創業就業。目前在寧泉州籍人口已達4萬多人,為推動當地發展和促進兩地交流合作作出積極貢獻。
為了更好融入和服務當地經濟,在銀川的泉商成立了銀川泉州商會。如今,該商會會員企業已由成立之初的122家發展到如今的400多家,涵蓋石材、瓷磚、水暖、衛浴、房地產、茶葉、金融、機電、化工、服裝、建材、葡萄酒等30多個行業領域,資產達到100億元以上,為寧夏當地的群眾提供了優質產品,也為泉州的優勢產業和產品拓寬了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閩寧協作開展20多年,已從單向的扶貧解困,發展到經濟合作、產業對接、互利共贏的新階段;從單一的經濟援助,發展為教育、文化、醫療等多領域合作的新格局;從單純的政府行為,發展成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對口協作新機制,為全國提供了脫貧攻堅“扶真貧、真脫貧”的樣本。
在此過程中,泉商發展壯大了事業,也更好實現了自身社會價值,統計顯示,商會積極組織會員參與到寧夏的扶貧幫困、捐資助學等慈善公益中,已先后捐資上百萬元。這樣的付出也得到當地黨委政府和群眾的高度認可。據悉,銀川泉州商會黨總支被銀川市民營企業黨委評為“先進黨組織”,下屬黨支部連續三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商會被寧夏工商聯評為“全區先進商協會”、“四好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