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死亡密碼"替死者"發言" 揭秘廈門公安系統惟一女法醫的日常工作

2019-03-21 14:00:13 來源: 廈門日報

0瀏覽 評論0

身材纖弱瘦小,說話柔聲細氣,外表文靜優雅,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子,9年多來,都在和損傷、尸體打交道,任何非正常死亡發生的現場,都是她的臨時辦公點,并且保持零差錯的紀錄。她就是法醫袁雅潔。

作為廈門公安系統惟一一名女法醫,勘查現場、檢驗尸體、鑒定損傷程度等都是袁雅潔的工作。她用手中的解剖刀,破譯一個又一個“死亡密碼”,替死者“發言”,為生者維權,用科學還原事情真相。為了工作,她加強鍛煉,保持健康體魄;她不噴香水,為了更精準地判斷;她種植多肉植物,為自己舒壓……

“起初只是對法醫職業充滿好奇,但當自己成為法醫后,我深深體會到法醫的責任和使命。”袁雅潔笑著說,從事法醫工作要練成“超強大腦和心臟”,確保在各種復雜的環境下保持工作的專業和專注;客觀公正處理好每一起案件,是法醫的使命所在。

近日,晨報記者來到廈門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技術處法醫室,揭秘這位女法醫的日常工作。

A、解剖男子尸體證實其為猝死

法醫是一項細致入微的工作,每一個創口、病變和痕跡,都是組成“死亡密碼”的“數字”。因此,要讓尸體“開口說話”,法醫必須對尸體進行檢驗。

去年8月的一天,一名中年男子入住廈門市某酒店。次日,工作人員發現,男子既沒退房也沒到前臺續住,便前往客房查看,才發現男子躺在床上,已無生命跡象。

接警后,袁雅潔和同事趕往現場。“屋內物品擺放整齊,沒有打斗、反抗痕跡,死者身上也沒有傷痕,不像死于他殺。”袁雅潔回憶,但死者家屬卻提出異議,表示男子身體健康,平時堅持鍛煉身體,這次突然死亡,可能是遭人陷害。

證據永遠是定案的風向標。為了查明死因,在征得死者家屬同意后,袁雅潔和同事對死者進行尸體解剖,提取各臟器組織檢材,進行組織病理學檢驗。最終得出結論:死者生前患有嚴重的冠心病,其冠狀動脈見粥樣斑塊形成、管腔狹窄達三級、心肌多處梗死瘢痕灶。這些證據表明,冠心病導致其在酒店客房猝死。

隨后,根據現場勘查、走訪調查、尸體解剖及實驗室檢驗結果,袁雅潔和同事告知家屬其死因,消除家屬疑問。最終,他們信服了警方的調查結果。

B、客觀鑒定傷情捍衛公平正義

除了尸體檢驗,傷情鑒定也是法醫的一項重要職責,鑒定結果直接關系到案件定性。

袁雅潔表示,有些傷情鑒定的當事人因不了解《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分不清法醫學專業術語上的輕微傷、輕傷和重傷與日常生活用語中輕重傷的差異,所以對鑒定結論有疑義。“我們要做的就是實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起傷情鑒定,對得起頭頂的警徽。同時,我們要多做科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大家明白鑒定結論的意思。”

去年年底,王榮(化名)和陳平(化名)因瑣事大打出手。陳平一拳打在王榮的鼻子上,致其鼻子流血腫脹,醫院鼻骨CT檢查發現單側鼻骨骨折。“根據《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的相關條款規定,王榮被鑒定為輕微傷。”袁雅潔說。

王榮立即提出疑義:之前,他有個朋友李某也被人打致鼻骨骨折,鑒定結果為輕傷二級。袁雅潔調閱了李某傷后拍攝的鼻骨CT后,耐心給王榮講解單側鼻骨骨折和鼻骨粉碎性骨折的影像學區別,他朋友李某被打導致鼻骨粉碎性骨折,依據標準被評定為輕傷二級,“而僅僅從損傷的外表來看,單側鼻骨骨折和鼻骨粉碎性骨折沒有顯著差異,只有通過專業檢查,才能確定損傷程度。”聽完袁雅潔的解釋,王榮最終心服口服。

C、堅持鍛煉強體魄不用香水化妝品

如果說女法醫和男法醫在工作上有何區別的話,袁雅潔認為,那就是體力上不如男法醫。“我要加強鍛煉,為工作保持健康體魄。”從事法醫工作9年多來,袁雅潔就沒再穿過高跟鞋和裙子。因為法醫隨時得奔赴現場,她也不用香水和化妝品,以免影響對現場的判斷。她把自己最美好的花樣年華,奉獻給了令人敬畏的法醫職業。

和其他警種相比,法醫雖然不用和犯罪嫌疑人近身搏斗,但他們的職業處處暗藏著防不勝防的風險。“有些尸體附帶傳染病病菌,如果不做好防護就非常危險。”每次檢驗尸體時,袁雅潔和同事都嚴格按照操作規范穿戴好防護服,做好清潔消毒。

在袁雅潔看來,法醫是一份神圣的職業,需要以強大的內心和專業的方法,替死者發言,為生者維權,“最后揪出真兇時的成就感,只有我們才能體會得到”。

因工作壓力較大,平時,袁雅潔通過運動、讀書、種植多肉植物等方式為自己解壓。在她的辦公室窗戶旁,擺放著一些多肉植物。每逢休憩期間,她就打理下多肉植物,舒緩心情,整理思緒。

D、當心理咨詢師幫助學生舒緩壓力

2013年,廈門市公安局政治部組織心理咨詢師培訓,袁雅潔也報名參與,并順利考取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

袁雅潔說,在工作中,她經常接觸到負面消息和惡劣的現場環境,盡管工作時可以專注于尋找證據,事后有時也會感到焦慮,甚至些許恐懼。但在學了心理學知識后,她能更科學地進行自我調整;其次,在辦案過程中,如果當事人不配合調查,就能通過易被接受的方式,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有助于日常工作的開展。

袁雅潔還將心理學知識用在了志愿服務上。在她考取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后,2014年—2015年,她參加廈門大學心理咨詢與教育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的志愿服務,每周固定兩小時在中心開展志愿服務,幫助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當一些學生面臨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生活壓力等,就會到中心尋求幫助。”期間,袁雅潔幫助了80多人次的學生,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之后,因工作太忙,她暫停了這項志愿服務。不過,她準備在這段時間忙完后,繼續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志愿服務。

在袁雅潔看來,心理咨詢師就是一個陪伴者,幫助來訪者解決一些心理問題。“每一次志愿服務就是一次心靈互動,讓我在互動中產生新的體驗,并內化成為自己的體會,也不斷地幫助我煉成‘超強心臟’。”

她有一顆溫暖的心

法制化時代,法醫所從事的工作是警方破案和諸多司法審判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們為了司法正義,要沉下心來,用腦中的知識、手中的解剖刀,去解讀傷痛,去抽絲剝繭,去還原真相。為死者發言,為生者維權,這是袁雅潔所踐行的理念。

法醫面對的每一具尸體背后,都隱藏著一幕幕令人心酸的人間別離。也正因為見證了太多的人間別離,袁雅潔才更明確肩上的責任和工作的意義;目睹了太多渴望的眼神,袁雅潔才更加執著堅定,永不放棄。

作為一名法醫,袁雅潔也有一顆溫暖的心。采訪中,她多次提到:“報道中,一定要提醒市民朋友,生命沒有理由不珍惜,它有時真的很脆弱,一些意外事件或有人一時沖動,就極有可能導致生命消逝,瞬間毀掉多個家庭,所以大家遇事一定要理智處理,切勿一時沖動,害人害己。”

作為一名女法醫,每當看到白發人送黑發人,有的死者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突然失去頂梁柱,或有孩子在案件中不幸遇難,這些場景都讓袁雅潔感觸良多:活著的生命是那么堅強,一瞬間又那么脆弱。

采訪中,袁雅潔也帶著記者參觀了法醫實驗室的各類儀器設備。她對這些儀器的功能、用法等都如數家珍,這些都是她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助力她尊重科學、執法公正,捍衛公平正義。(記者 陳小斌)

[責任編輯:黃如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