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更替 傳承堅守 ——“翁婿”養路工同守保暢通(下)

2019-02-12 20:37:00 來源:泉州公路 責任編輯:黃如萍

0瀏覽 評論0

時序更替傳承堅守

“翁婿”養路工同守保暢通

上文:時序更替 傳承堅守 ——“翁婿”養路工同守保暢通(上)

受岳父影響投身養路工

謝萬龍,1987年出生的他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本科學的是國際經濟與貿易。走出校園后,他在私企呆過,也曾創業。2016年,看到公路部門招收工勤人員,在養路工老丈人的鼓勵下,他參加了考試,順利被錄取。

入職時,適逢公路部門“農忙”——年終普修,謝萬龍到尚卿公路站的第二天就上路給行道樹的樹干刷白灰。他一手提著石灰桶,一手拿著刷子,走走停停,一路刷過去,一天下來就走了七八公里。

“收工后,雙腳像灌了鉛似的沉重,雙手抬都抬不起來,手腕處還被石灰水腐蝕,手套口子一碰就痛。”回想起第一次上工時的情景,謝萬龍笑了,他說,當時的心情非常沮喪,以前對養路工這個職業缺乏認識,“不知道要做這樣的事”。

在養護公路的過程中,好幾次,他進到空間狹小的涵洞掏垃圾,腳趾被爛泥里的微生物感染,潰爛流膿,用藥半個月左右才好。有一次,他參與臺風暴雨天的公路山體溜方搶險,和工友們清理現場后離開不到20分鐘,原地又出現新一撥溜方,又開始忙活起來了。

2018年年初,通過公開競聘,謝萬龍獲聘大格公路站站長。短短一年,謝萬龍就經驗豐富:“管理一個基層公路站就像維護一個項目,你要熟悉了解工作流程,懂得與比你年長的老工人做溝通,還要協調公路周邊村莊群眾的關系,讓他們一起參與進來。”

如今的謝萬龍,早就不是剛進單位的“小毛頭”,對筑路、養路的艱辛與責任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似乎開始明白養路人的“家風”:“像岳父一樣的老一代公路人,他們身上流淌著干事創業的激情,他們的責任需要我們傳承。”

四季更替唯有堅守不變

時序更替 傳承堅守 ——“翁婿”養路工同守保暢通(下)

2018年夏天,許志正因為年紀原因不再擔任安溪尚卿公路站站長,他選擇來到大格公路站做一名普通的養路工,用自己30多年的養路經驗來幫助女婿。

養護工作對養護工人的能力要求高。他們像是“多面手”,在崗位需要他們的時候,可以隨時“變身”:在綠化養護時他們是園丁,用手中的剪刀,剪出錦繡大道;在進行路面日常保潔時,他們變身“清道夫”,掃地車掃出一條美麗的康莊大道;在進行沿線設施修復時,他們也可以隨時因工而變,有時是泥瓦工、有時是焊工、有時是修理工、搶險隊員。

“養路與干農活差不多,在熟悉的過程中需要付出一些小小的代價。不同的崗位需要不時地‘變身’,而不同季節更有不同的事要做。”說起養路工作,許志正如數家珍:春季,草木長得茂密,為了保證樹木綠化的生長不妨礙司機們的視野,不遮擋指示牌,得適當修剪;夏季氣溫高要防止路面開裂,暴雨要多注意路基安全等等。夏天、秋天,烈日炎炎,卻是巡查搶修黃金季,要頭頂烈日灌裂縫,補坑槽,搞維修,尤其夏秋兩季山區如果遇到臺風、暴雨較容易造成溜方、塌方,需要徹夜不眠巡視,哪里出現險情需得第一個出現在現場。冬天,要頂著寒風刺骨上路作業,清障、除雪……

“四季工作不同,但保暢通,讓群眾安心是不變的內容。”許志正說,今年春節,是他來大格公路站的第一個春節,與女婿在值班中過了節,也別有一番年味。

文:劉紫燕

參與評論

圖片新聞

視覺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