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發展更加全面——來自泉州實驗中學的系列報道(二)

2019-01-13 15:23:43 來源: 今日泉州網

0瀏覽 評論0

讓發展更加全面

——來自泉州實驗中學的系列報道之二

記者 謝玉燕

2018年10月,泉州實驗中學校友總會成立。籌備期間,校長魏獻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熱心校友會工作,不乏一些在校期間表現一般的學生。在實驗從教12年的吳琴玉老師也有同感:“回來找我們泡茶的,更多的是那些經常被批評的學生。學生懂事后,都能明白,這是學校對他們負責。”

“只有真正用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才會有感情。”魏獻策一言以蔽之。

這份認可與情感,折射出的是實驗中學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努力,更是學校全面均衡發展的結果。

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實驗中學是一所收費學校,家長和學生是奔著優質教育而來,我們絕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魏獻策曾在多個場合,不止一次向公眾傳達著實驗中學全面育人的辦學理念。

有人也曾質疑過,但往往數據最有說服力:十屆高考,本一上線率達到50%以上。每年中考,90%以上學生達到一級達標。2017年初三市質檢,實驗中學最后的一名,排名也在豐澤區全區考生的前50%。

實驗中學全面均衡發展的事實,不言而喻。

從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堂教學,到嚴格執行的平均分班制度;從以入學成績按照“S”型分班,到考慮性別、新老、個性特點、以及以往教學成績的教師搭配,“立足公平,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均衡教育。”成為實驗中學的辦學前提。

沒有平等,全面均衡無從談起。可光有平等,也遠遠不夠。

傳統教學中,老師只能照顧中間的大多數,出現學有困難的學生“吃不下”,學有余力的學生“吃不飽”,在所難免。此時,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讓“吃不飽”的學生,才能不被埋沒,學校不遺余力:設培優班、請外援。同樣,為了學有困難的學生,鞏固基礎、縮小差距,學校和老師也是絞盡腦汁:勾題練習、有針對性輔導。

“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學習能力上的差異。”采訪中,魏獻策校長反復提及。正是基于這一點認識,無論是對學生的成長進步還是老師的教學評價,實驗都在以一種動態的標準評價。

既不是機械、凝固、靜止的眼光看待學生,也不能以眼前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一直以來,實驗強調的是動態發展。即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進步,有收獲。吳琴玉告訴記者,學生的動態變化,在老師業務能力考核中,所占比重高達80%以上。“動態化的考核,才能讓老師真正關注每個學生成長。”對于學校的這一舉措,吳琴玉老師深表認同和稱贊。

更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規定:均衡發展的指標占教師考核的主體比重。這不僅意味著班級平均分越高,分值越大;同時也意味著班級進入年段前1000名以內的學生數占比越大,老師所得的分值越高。

以量化考核指標,倒逼均衡發展的落實,泉州實驗中學走出一條適合自己、且行之有效的路子。

創造更多成長成才的平臺

12月12日下午,實驗中學的圣湖大禮堂熱鬧非凡:一個超大酷炫的顯示屏,始終吸引著觀眾的眼球。臺上6組選手激烈角逐時,臺下60名后援團也沒閑著,他們人手一個iPad,激情高昂地參與答題。

——來自泉州實驗中學的系列報道(二)

臺上選手激烈角逐

——來自泉州實驗中學的系列報道(二)

臺下后援團人手一個iPad,激情高昂地參與答題。

“如此規模,在泉州可以說是第一例。”談起不久前舉辦的第一屆中華詩詞大會,曾志彬頗為自豪,卻也直言不容易,“從以班級為單位的筆試,到年段的選拔,再到現場答題的決賽,這場詩詞大會,耗時兩個多月。不僅如此,學校還與科大訊飛合作,專門設計一款賽事軟件。”

——來自泉州實驗中學的系列報道(二)

圖為實驗中學第一屆中華詩詞大會

無獨有偶,實驗中學曾歷時半年舉辦一場漢字聽寫大賽,并專門聘請泉州有名望的古漢語教師前來指導、點評。期間,繁瑣的細節、復雜的程序、層出不窮的難題,至今仍讓初中語文教研組組長鄭泉忠留有“陰影”。

聽聞,最近學校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著泉州市首個高中生財經素養大賽。

……

舉辦一場活動耗費人力、物力、財力不說,更要組織者付出時間和精力。然而,對于這些看似與課業無關的賽事活動,實驗中學卻樂此不疲。

記者好奇,究竟為何?

“老師辛苦幾月,學生受益終身。”鄭泉忠老師微言大義。而在吳琴玉老師看來,這是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的需要。“均衡發展不僅體現在學業上,還體現在學生身心各方面均衡成長。這就要求學校,除了分數以外,創造更多機會和平臺讓學生成長。”

據統計,在實驗,初一年學生社團活動參與率可達到100%。在學校的支持下,小小的文學社,學生自采自編自排,創辦了兩本有質量的雜志。知識競賽、課本劇表演……單單初中語文教研組,每學期開展的活動多達10余個。

“有些學生成績不一定很好,但只要感興趣,我們就要充分挖掘其潛力,積極營造第三方的平臺,讓他在特長及興趣方面充分發揮,找回信心。”吳琴玉告訴記者,曾經有個學生很內向,在她的鼓勵下,競選班干部。短短兩年,這名學生不僅變得自信外向,學習成績也從原來的年段500多名,躍升至年段100名內。

——來自泉州實驗中學的系列報道(二)

——來自泉州實驗中學的系列報道(二)

圖為數學個別輔導

正如曾志彬所言:給學生一個舞臺,他將還你一個驚喜。對于學校舉辦的活動,他亦有著自己的要求:“舉辦一場活動,絕不是為了決賽時,舞臺上幾個人的光鮮亮麗,而是要讓學生廣泛參與到其中,辦成集體性活動。”

為此,每年學校組織的辯論賽,雖然最后每個班級只能推選出一名參賽選手組成一支優秀的隊伍,但在這之前,班級都會先賽上幾場;校運會舉辦前,學校也會鼓勵學生,第三節課和晚自習到操場練習……多元且接地氣的發展平臺,調動和啟發著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的學生,使他們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找到自信,找到肯定,實現成長。

[責任編輯:黃如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