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加速融合 廈金航線已成為兩岸“黃金通道”
2018-08-28 11:13:05 來源: 廈門日報
0瀏覽 評論0條
2001年2月6日,“鼓浪嶼”號直航金門后返回廈門。
2006年7月1日,因應“小三通”客運量攀升,廈金客運直航增開航班。
一位金門籍老人,沒能等來廈門金門直航的日子,臨終前,交代子孫要把自己的墓碑面朝金門老家的方向。五十載相思淚成行,1949年之后的半個多世紀,廈門金門咫尺天涯,直到17年前沖破種種屏障迎來直航。廈金“小三通”的大幕拉開,窄窄海峽再也阻隔不了兩岸民眾你來我往的強烈愿望。從客運先通到客貨并舉,從通商、通郵、通航,再到更廣闊更深入的經貿文化交流合作,17年來廈金航線已成兩岸人員往來最便捷的“黃金通道”。依托這條航線,廈金“小三通”先行先試的步伐不斷加快,在兩岸間創造著財富,加速廈金融合,推動兩岸關系持續深入發展。
破冰之舉
2001年
廈金“小三通”序幕拉開
退潮時,廈門金門最近距離只有1.8公里,卻一度這么近、那么遠。有半個多世紀,兩門同胞往來要繞道香港、澳門等地。
轉機,出現在2001年。這一年的1月2日,時任金門縣縣長的陳水在帶著180多名金門鄉親,分乘“太武號”“浯江號”兩艘客輪,從金門料羅港抵達廈門和平碼頭。這是1949年以來廈門金門首次實現人員直接往來,廈金“小三通”序幕正式拉開。海峽這邊,歡迎橫幅已在鄉親們的鑼鼓喧天中招展,首航來到廈門的陳水在,和等候在碼頭的當時廈門市金聯會會長戴炎荃激動地雙手緊握、笑中帶淚。
2001年2月6日,90多名在閩金胞從廈門搭乘“鼓浪嶼號”直航金門。這是半世紀來,第一個從祖國大陸直航金門的探親團。祖籍金門的顏達成陪老人參與了這次直航,當時場景至今歷歷在目。近萬名金門鄉親聚集碼頭,點燃鞭炮、敲鑼打鼓,伸直了脖子在人群中搜尋故人。前往探親的老人平均年齡71歲,有哭有笑,情不自禁喊出“回家了,終于回家了”。73歲洪有利一踏上碼頭便顫抖下跪,念著“我回來了”,深情親吻久別的故土,讓在場者動容落淚。
“這些年,我保存了500多張廈金直航的照片,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記憶。”陳水在形容17年前的廈金直航為“堅決的、勇敢的、正確的破冰之舉”。
黃金通道
17年累計運送旅客
超1600萬人次
廈金直航當時的協商以民間形式進行,市金聯會是推手之一。“太多金門籍老人跟我們說想回家,金聯會成立后就一直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和兩岸社團、人士、有關部門聯系溝通。”曾連任兩屆市金聯會會長的顏達成感慨道,廈金直航成功是兩岸同胞共同推動的結果,臺灣當局迫于人民的強大壓力,不得不開放廈金航線,使廈金直航最終成行。
直航最初采用“團進團出”個案申請的方式,每條船往來有多少人,何時來回,都得報清楚。顏達成記得,有一次,一個團來廈門要返程時,在碼頭點人數發現少一人,結果整船人都得等。兩小時后,工作人員多方查找得知,這名成員住在親戚家,記錯了回程日子。
廈金直航第一年客流量不過2萬余人次,隨后名號越來越響,開通第4年客流就破50萬人次。從場地窄小的和平碼頭,到全新啟用的東渡郵輪中心碼頭,再到客運能力不斷升級的五通客運碼頭,不斷完善的軟硬件設施服務和不時推出的利好政策,助力這條航線越來越熱,客流持續增長。
累計載客數達到第一個100萬人次,歷時4年8個月;累計500萬人次耗時9年4個月;從500萬人次到1000萬人次,僅用3年8個月。從“個案審批”到“購票乘船”,從每日36個固定航班“公交化”運輸到不斷完善的海空聯運服務,廈金航線已成兩岸人員往來最便捷的“黃金通道”。“大三通”后,“小三通”客運量依然持續穩定增長,截至2017年底累計運送旅客1612.6萬人次。
盈盈一水間,兩岸往來忙,臺胞徐澤凱說,如今的廈金航線“像串門一樣方便,像回家一樣親切”。
融合之路
“廈金共同生活圈”
已基本形成
八旬老太太黃夢樓,通過“小三通”顫巍巍地找到金門故宅,得知父母哥嫂都已離世,坐在故宅石階號啕大哭,直到金門鄉親為她找來遠房侄孫相認,老人才破涕為笑。81歲的李明福經“小三通”返鄉金門,和90歲的姐姐互相呼喊著對方名字緊緊擁抱,十個兄弟姐妹只剩他們倆。
廈金開通直航,有太多親情故事發生,詮釋著兩岸同胞“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肉情。如果說開通初期,“小三通”航線更多的是擔起親情線的重任,在隨后十多年,這條航線被賦予了更豐富內涵——生命線、民生線、黃金線。
17年來,無論是“綠色生命救助”還是“海上聯合搜救”,無論是提供人道援助還是幫助遇險船民,“小三通”生命線在兩岸攜手應對災難中發揮了獨特作用,銘刻著兩岸同胞的民族愛、兄弟情。大陸許多物美價廉的日常生活用品、農副產品和建筑材料通過這條民生線輸入金、馬、澎地區,助力當地克服資源瓶頸,滿足了離島民眾生活生產需要。越來越多臺灣民眾借著這條黃金線往來兩岸,參與兩岸經貿合作,積累財富,共享祖國大陸經濟發展成就。
作為當年“小三通”的推動者之一,曾任臺灣“立法委員”的吳成典直言,“小三通”除了讓兩岸旅游業、航運業受益,也讓不少金門同胞到廈門購置房產。到金門買菜刀、住民宿、喝高粱酒,到廈門買房、看病、逛街唱歌看電影,“廈金共同生活圈”已基本形成。
經貿之便
“小三通”
在兩岸間創造財富
海上客運直航的破冰之旅,沖破種種屏障,為廈金經貿交流合作融合發展打開一扇大門。通貨、通郵、通水也都緊隨通航的步子,在隨后十幾年間變為現實。
2002年2月27日,運載1940噸砂石的廈門輪船總公司“中洲號”貨輪,駛離廈門同益碼頭,一個多小時后,停靠金門料羅港。廈金自此實現繼客運后的貨運直航。
隨著廈門金門經濟交往的深入,廈金貨運直航船舶航行艘次和載貨量成倍增長。2006年4月,“兩門”航線包裹業務開通,實現兩地包裹業務快速通關,為在大陸臺商生產生活所需土特產、電子配件和產品樣本等物品進出境,開辟了一條既經濟又快捷的海空聯運通道,促進了兩岸直接通郵的發展。
臺灣新鮮的水果和農產品,也源源不斷地通過廈金航線抵達廈門。2008年,“小三通”首次實現散裝輪運載冷藏集裝箱進口臺灣水果抵廈,同年稍晚,大陸船舶運載自廈金航線直航的臺灣水果也在廈門登陸,隨后首批臺中直航臺灣水果登陸廈門,海上運輸時間由7天縮至22小時,廈門的臺灣水果進口量實現跨步式飛躍。如今,廈門已成為大陸進口臺灣水果最主要的口岸。
廈金“小三通”在兩岸間創造著財富,貨暢其道而涌進金流,金門高粱酒在大陸的年銷售額達2億元人民幣,貢糖、菜刀也在“小三通”游客的熱購中利潤上揚。廈金之通、兩岸之通給兩岸民眾帶來心靈之通以及實實在在的好處。
“四十年四十事”
候選6
28廈禾路舊城改造
1993年7月1日,廈禾路舊城改造啟動,也拉開了廈門舊城改造的序幕。工程用時10年,首先拓寬了交通擁堵的廈禾路,完善了各類市政管線,繼而對道路兩側2.4平方公里片區實施了重建,涵蓋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
29廈門獲地方立法權
1994年3月2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正式賦予廈門市立法權。
30集美大學成立
1994年10月20日,集美大學正式成立。江澤民為該校題寫校名。
31首屆廈門對臺
出口商品交易會
1997年4月8-13日,經國家外經貿部批準,首屆廈門對臺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臺交會”)在廈門富山國際展覽城舉辦。
32海峽兩岸首次貨運直航
1997年4月19日,從廈門港駛出的廈門集裝箱貨輪“盛達”號首航臺灣高雄港,結束了海峽兩岸自1949年以來不能直航的歷史。5月1日,臺灣海峽兩岸間海上定點中轉直航正式啟動。
33廈門愛樂交響樂團創辦
1998年9月9日,全國首家民辦職業交響樂團——廈門愛樂交響樂團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行成立首演。
【征集令】
歡迎您推薦
特區重大事件
●征集時間:7月19日-9月30日
●征集內容:推薦或者自薦改革開放以來廈門特區重大事件,包括涉及社會民生經濟發展或者重大改革事件。
推薦文圖發送到郵箱xmrbmsb@163.com,注明郵件主題“改革開放四十年四十事推薦”。照片需附上文字說明,注明拍攝時間、地點、人物及相關歷史背景,并注明推薦者的真實姓名和聯系方式。如果是重大事件,納入“改革開放四十年·四十事”;如果不夠重大,但是生動有趣回顧歷史,將納入“改革開放四十年·廈門影像印記”。(文/廈門日報記者 詹文 資料圖片/廈門日報記者 鄭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