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實踐團探訪偉人故地 重溫革命情懷思索社會變遷
今日泉州網8月13日訊 (來稿:曹新斐 姜曉清)華僑大學“憶廖公生平,承革命精神——實踐團”從華大校史館出發(fā),前往惠州紅花湖故鄉(xiāng)園、廣州暨南大學、廣州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深入廖公生平事跡,緬懷廖公的革命精神,探索華大首任校長不平凡的一生。
三天的社會實踐,讓我團隊更直觀、更深刻地了解了廖公的人生經歷,懂得了他為黨、為國家、為華僑所付出的心血。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團隊發(fā)現(xiàn)無論是故鄉(xiāng)園還是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都人煙寥寥。從我團隊向華大和暨大學子發(fā)放的問卷來看,同學們似乎對廖公所知甚少。游人旅客似乎對這位時代偉人都不熟悉、不了解、不感興趣。
華僑大學“憶廖公生平,承革命精神——實踐團”合影。
除了廖公,在泉州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還有很多值得銘記卻不為我們所熟悉的名人:黃鳳翔、洪承疇、李光地、龔書鐸、陳嘉庚等等。他們都對社會有卓越貢獻,都曾造福過地方百姓,都成為了史冊里不可磨滅的一筆。然而當今社會對歷史名人遺跡的保護并不充分,對歷史名人的宣傳更是不到位,這將導致許多青年大學生脫離于歷史、傳統(tǒng)文化甚至中華千年文明。
參觀紀念館。
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像陀螺一樣旋轉不停,在喧囂浮華而雜亂的網絡空間自得其樂,在追趕時尚新品,追求明星效應的宣傳里迷失自我,在新型而逐漸變形的當代文化里忘記過去。這似是時代的悲哀,我們的悲哀。飲水不忘掘井人,對歷史有貢獻的偉人不應被遺忘于過去。通過實踐,我團隊認為社會各宣傳部門、學校教育應大力宣傳偉人的精神與貢獻,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對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視,憶往昔偉人風范,思今朝砥礪前行。正如廖公,他的事跡應被青年學子知曉,他的奉獻精神、革命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都應讓后人學習。
參觀紀念館。
泉州是一座歷經滄海桑田而萬古垂青的古城。這座古城,養(yǎng)育了無數(shù)名垂青史的歷史名人,我們不能忘記他們,不能忘記這璀璨的文化、厚重的史韻、燦爛的瑰寶。保護名人史跡,宣傳時代偉人,刻不容緩。
(圖片來源:黃玉蘭、周怡攝)
(團隊成員:林秋琦、曹新斐、林夢婷、黃玉蘭、姜曉清、周怡、陳宏業(yè)、賴理建)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