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通草畫上的閩南風情 立體鮮艷有刺繡視覺效果
作為市井風情故事和習俗的載體,它融合中西風味,內容涉及社會百態、節日慶典民俗、茶葉絲綢瓷器等
泉州網訊 (記者 曾廣太 文/圖)通草畫的主要原料為通草紙,通草就是通脫木的樹心,是做宣紙的原料,也可入藥。通草紙制作是把通脫木的髓脫出,切成薄厚一致顏色潔白且有絲絨質感的通草片,在其上進行繪制,稱為通草畫。通草畫的歷史悠久,在全國各地形成了多個品種,都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
作品《泉州東西塔》
作品《東方醒獅》
吳小錦正在創作通草畫
作品《熱海藏珍》
通草畫立體而鮮艷
通草畫立體鮮艷 有刺繡視覺效果
19世紀初,廣東一帶有人把通草的樹心切成薄薄的切片,代替紙張創作水彩畫。當時,水彩紙是進口的,價格昂貴,一般畫匠難以承擔。200多年以前,攝影技術尚未發明,通草畫成為市井風情故事和習俗的載體,它既受到西方美術與趣味的影響,又反映中國風土人情,融合了中西風味。
顏色各異的魚在海底四處漫游,陽光通過水面緩緩地照進來,一串串氣泡從魚兒的嘴里吐出、上升、破碎。這幅3D立體畫作《熱海藏珍》的原料不是普通的畫布與畫紙,而是一種植物——通草。在這種材質上繪制而成水彩畫,叫做通草畫。通草最初是用來治病的,后被民間藝人用于制作人造花。
通草在南方種植面廣,取材方便,其質地潔白、輕盈。這種植物樹心切成的切片,薄而半透明,有絲絨的質感,易于作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我國著名立體通草畫創始人吳為家之女吳小錦說,創作之前的選材是作品成敗的關鍵。好的通草根莖粗壯,拋光平展。通草產地云南最佳,臺灣第二。選用的通草一般要求生長期兩年以上、沒有蟲蛀。
通草片很容易染色,而且顏色鮮艷不易脫落,其植物纖維松散,當水彩運用到通草紙上時會滲透進去,看起來立體、鮮艷,甚至有刺繡的視覺效果。通草畫曾經漂洋過海、風靡歐美各國。
從一開始,寫實的通草畫是為出口而制作的,多為洋商定制。當時的畫匠們按前來挑選的歐美商人的要求作畫,畫好之后直接被買走,在國內反而很少人知曉這種畫,有關通草畫的記載多見于外國人的游記,或者外國人在廣州買畫時候的原始記錄。
19世紀后期,照相術出現,這種更加紀實的手段代替了通草畫的地位。同時,西方人的趣味和觀念發生變化,通草畫漸漸退出歷史舞臺。通草畫被不少著名博物館收藏,比如英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等。
有關資料顯示,18至19世紀,中國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大量出口,在西方掀起了一股“中國熱”,在攝影技術尚未發明前,來中國游歷或經商的西方人迫切希望能將自己在東方的所見所聞帶回本國,在這樣的需求下,通草畫成為還原美麗獨特東方風情的載體。
“通草畫見證海上絲綢之路往來的盛況。”吳小錦說,通草畫還是西方國家了解中國的風俗習慣和真實寫照的一個重要途徑,就如同一本歷史書,翻閱它們,能讓你了解到更多那個時代的不為人知的事。
題材涉及社會百態 直觀展示閩南風情
通草片又輕又薄、接近半透明,經光的折射,色彩亮麗。“這種天然的植物纖維,使水彩的顏色可以牢固持久,且成本低廉,因此成為當時廣為采用的畫紙。”吳小錦介紹,由于通草的樹莖尺寸有限,故而通草畫十分輕便、小巧,外商容易攜帶。當時西洋畫紙主要依賴進口,價格高昂,相比之下通草畫大受歡迎,風行一時,幾乎家喻戶曉,可謂是當時中國的一張名片。
走進吳小錦畫室,氣勢磅礴的《秋韻圖》、吉祥喜氣的《花開富貴》……映入眼簾。這些唯美作品工藝尤佳、極富立體感,令人稱絕。
吳小錦自幼熱愛美術,初中畢業后,她正式跟隨父親苦練通草畫技法。她認為,藝術是講究“美”,應對自然界中的事物,形、神、情即形成內容本質,進行鑒賞,其真美與不美的標準,在于是否來于自然,“還源于自然”,體現“返璞歸真”的美;是否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具有形成獨匠的美,內容獨特的美本質獨有的美,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魅力。
“人物和生活場景是通草畫最常選用的題材,是反映閩南風情和市井百態的歷史記載。這些通草畫的內容涉及中國當時各行各業社會百態、節日慶典風情民俗、茶葉絲綢瓷器的生產和銷售等,可以生動直觀地介紹閩南的風土人情。”吳小錦說。
挖掘市場價值 提供傳承動力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人作為最重要的技藝載體是其核心,因此,要傳承通草畫技藝,積極培養通草畫工藝傳承人是重要途徑。吳小錦作為當代通草畫傳承人,創作了《熱海藏珍》等作品。她認為,隨著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視,這種傳統工藝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其市場價值將被重新挖掘。
福建省收藏家協會泉州分會會長萬冬青作為一位資深的藝術品收藏家,敏銳地認識到傳統工藝美術的市場價值潛力巨大。他到歐洲收購通草畫,這種古老而稀有的傳統藝術形式受到國內拍賣行和收藏家的關注,市場價格也由百元千元提高到現在的數萬元。市場價值的提升對通草畫藝術的發揚壯大有直接的提升作用,業內人士認為,要保護和傳承通草畫,需要民間資本的支持和運作,積極開拓通草畫的拍賣和交易市場,為保護和傳承通草畫藝術提供經濟動力。
石獅通草畫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不僅融合了各地通草畫藝術的精粹,更展示了石獅的文化底蘊。保護和傳承通草畫,使其作為一種裝飾藝術表達美好的寓意和積極的價值觀,它本身也是閩南人記憶中的重要文化象征,促進了地區文化的整體向前發展。
相關新聞
廣州舉辦紅色景點通草畫展
6月26日至7月19日,廣州越秀區舉辦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7周年暨“牢記使命領航新時代,走在前列邁向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展覽。
展覽內容分為兩部分,分別是“紅色印記——越秀區紅色旅游景點通草畫創作展”和“不忘初心跟黨走——廣州紅色旅游門券收藏展”。
畫家、名師共創作了紅色景點通草畫作品18幅,青少年學生創作紅色景點通草畫作品30幅,同時展出的各類紅色旅游門券1084張,結合各景點不同時期的歷史照片,精心編排,形成專題展覽,分為陵園豐碑、舊址遺跡、羊城勝景等3個專題,圖文并茂地講述歷史。
(消息來源:《羊城派》 整理:曾廣太)
相關閱讀
-
-
泉州:閩南語快板有創意 倡導新風獲得好評
這種創新宣傳移風易俗新觀念的方式,獲得轄區居民的好評。不僅如此,金山社區還通過制作有聲音頻等...更多
2018-09-11 08:50:33
-
-
2018世界閩南文化節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舉行
近日,2018世界閩南文化節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20余個閩南社團上千名鄉親共...更多
2018-06-27 08:28:42
-
-
展現獨特的閩南民俗 大型民俗歌舞《古厝娶親》泉
據悉,這是《古厝娶親》時隔兩年復排后的首次演出,今后將在泉州南音藝苑進行常態化惠民演出,讓廣...更多
2018-05-04 08:50:36
-
-
臺灣六旬翁當兩岸閩南語“信鴿” 吟唱古詩詞
“你好,我這邊現在發現一條一米多長的蛇,好可怕,鉆到雜物堆的房間了,嚇得家人都不敢進門,麻煩...更多
2017-08-15 17:45:34
-
-
創排一批新作“征戰”海內外 閩南民間歌舞熠熠生
與此同時,劇團努力拓展國際市場,多次出國參加文化交流演出,獨具特色的閩南民間歌舞在韓國、日本...更多
2017-07-28 16:00:56